在过去10年间,我国银行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框架体系,建成了面向业务的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以四大行(工、农、建、中)为代表的国有银行,相继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银行的战略目标,其他股份制银行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逐步完善了符合本行特色的战略和架构。
总体来说,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已经认识到了战略规划和架构的重要性,同时整个银行业基本上实现了核心业务的“数据大集中”,提升了银行的抗灾难能力,并且随着银行业务的增加,对产品的创新和业务流程的改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建设和升级工作,商业银行的业务功能逐步完善,效益不断增加。
但是随着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面临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各个银行都追求业务系统的快速开发和产品的快速上市,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存在着孤立的现象,造成了部分银行的系统数目繁多,系统之间缺少企业级整体架构的思想,如图1-15所示。
图1-15 银行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在数据架构方面,数据被分散到各个应用系统之间,数据质量较差,数据的使用缺少规范。同时部分银行对战略规划的概念和认识还缺少统一性,很多银行都处于比较片面的阶段,从而影响战略规划对日常系统建设的指导作用,因为战略规划和业务规划的契合度不高,缺少IT战略对于业务战略的支持和业务战略对IT战略的指导。
因此,在战略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业务部门和IT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达成业务和IT技术部门的共识。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总是存在着看不见的鸿沟,业务部门经常抱怨技术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而技术部门则经常抱怨业务需求的不确定,需求变更过于频繁。作为技术部门常常被动地接收业务需求,疲于应付,更谈不上技术的创新和引领业务的发展。
以上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从战略角度出发的总体架构规划,当业务部门提出不同的业务需求,IT技术部门则以不同的技术框架和软硬件去满足业务,各个系统相互分散,在银行内部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使银行的维护成本大幅提高,不能有效地利用数据资源,从而无法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去推动业务向前发展。从业务上来说,由于缺乏对全局的把握,无法形成统一的业务视图,降低了业务的灵活性,也就无法支撑日益复杂的业务。
基于以上的现状分析,我们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应该从制度上消除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隔膜”,从管理机制上把IT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目标统一起来,使业务部门除了关注业务和经营指标外,也关心具体的操作流程、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风险等内容。技术部门除了考虑技术实现外,也应该考虑项目的效益,使技术融入业务,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措施,如图1-16所示。
图1-16 消除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隔膜”
在IT技术部门中,首先在需求分析阶段,统筹和优化整体的业务需求。然后根据业务需求,规划项目的设计、开发和运维等活动。技术部门应该主动了解需求,不仅要承担技术的角色,也要考虑业务解决方案和对业务流程的整合。技术部门的真正价值就是利用已有的IT技术提供整体的业务解决方案,帮助银行进行业务流程优化和改造。
在业务部门中,不仅需要考虑业务流程的优化、业务的集中处理,更应该将IT战略和银行的业务战略融合到一起,从战略、管理变革的角度降低IT的风险。IT与业务的融合,可以促使商业银行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同时也相应地促进了业务的发展,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www.daowen.com)
因此,金融机构迫切需要企业架构的方法论来解决由于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各种问题。在银行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架构越来越受到大中小银行的重视,它们已经开始从整体架构上规划IT系统。
从战略规划的角度来讲,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业务和IT的高度融合
对于各个银行来说,IT战略规划要坚持从自身的业务战略出发,结合行业的发展趋势,全面考虑信息化建设的各项IT和业务工作,实现业务和IT的高度融合。
(2)借鉴先进经验
根据银行的信息化战略,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理念、整体框架和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提升银行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业务的发展。
(3)分阶段重点实施
信息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完善的过程,根据业务发展的重点方向,利用现有的资源,分阶段重点实施系统规划。
从整体架构的角度来说,企业架构是桥梁,在对业务战略和流程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形成灵活的、可扩展的架构。
对于银行来说,其架构设计是否灵活、先进,已经关系到银行核心业务和未来业务的发展,包括是否能够适应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
明确战略规划,保证战略规划的前瞻性、全面性和统一性,识别未来发展的定位和战略目标,结合银行整体的业务架构,设计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并且建立相应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更好地推动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个过程已经成为国内外银行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也是银行通过信息化转变成“智慧银行”的主要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