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发展家庭农场:一个简单案例

如何发展家庭农场:一个简单案例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因就是,他是松江首批家庭农场主、全国种粮大户、市人大代表和劳动模范。此时,松江区农委尝试推广家庭农场模式,旨在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经营。随后,叶榭镇金家村和团结村的31户家庭农场主成立了忠佩农机专业合作社,他被推选为负责人。据了解,松江区现有家庭农场1 206户,经营着整个松江80%的农田。

如何发展家庭农场:一个简单案例

(一)粮食家庭农场经营户:沈忠良的“七年之变”

年近50岁的农民沈忠良最近很忙。自从“松江模式”家庭农场概念出现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后,前来参访的人,几乎踏破了他家门槛。原因就是,他是松江首批家庭农场主、全国种粮大户、市人大代表劳动模范

眼下是农闲时节,老沈不用成天守在田头。偶尔来清沟、扎肥料、打药水,大部分时间则“洗脚上楼”享清福。只要不干活,甭管衣服是啥牌子,他都把自己打点得干净整洁。这应了他的那句口头禅:“如今就得活出现代农民的样儿来!”可老沈“干净”的日子也不多了。等3月底春耕一开始,他就要开始忙乎起来,保养、维修众多农机及伺候9.73公顷承包田。“'松江模式'出名后,我更得一丝不苟地做好分内事。”沈忠良憨厚地说。

那他一个人是怎样经营这么大面积的土地的?如果只是依靠人力,那肯定是做不过来的,沈忠良的农场是使用农机结合的方法,事半功倍。

沈忠良是松江叶榭镇金家村的村民,一辈子没离开过土地。19岁那年,他当上了农机手。拖拉机、收割机、开沟机等大块头的机械,他都摆弄得很灵光。从农机手转行当家庭农场主,还得从2004年谈起。当时许多村民都去了城里打工,许多耕地因无人耕种荒芜了。“看到大片大片的荒地,我心疼呐。”沈忠良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开着自家的拖拉机,用了几天时间,铲除了荒地上没过腿的野草。犁了地,松了土,荒地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就这样,自家的地加上别家的荒地,沈忠良种了2公顷地。到2006年变成了5.33公顷。

此时,松江区农委尝试推广家庭农场模式,旨在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经营。2007年,已种植5.33公顷耕地的沈忠良,顺理成章地成了松江区首批家庭农场经营户,后来又增加到9.73公顷。

沈忠良地种得还算顺,可新问题又来了,几台农机设备,大部分时间都“喂不饱”。为解决这个问题,沈忠良加入了镇里深受欢迎的“大机互助化,小机家庭化”的机农结合——由1台收割机、2台拖拉机、3名农机手、8户家庭农场构成的“1238”服务模式。他的1台拖拉机与2台收割机也被“收编入伍”,和其他农场主共同组成了7台收割机、14台拖拉机的“农机小分队”。

随后,叶榭镇金家村和团结村的31户家庭农场主成立了忠佩农机专业合作社,他被推选为负责人。沈忠良感叹:“原来自己的农机大部分时间闲着,打地、收割也不够规范,自从加入了合作社后,资源共享,农机得到了最大化的运用,只要时间与收割季节掌握好,效率足足提高了1倍多,给我们这些农机手和家庭农场主帮了大忙。”在忠佩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小分队”齐刷刷地停在车库里,沈忠良不时地用抹布擦着这些农机,车身上连零星的泥巴和杂草都没有。在沈忠良眼中,这是他的“宝贝”,更是家庭农场主的“左膀右臂”——沈忠良与他人相比,他的优势在于他把“农”、“机”结合的优势做强做大了。他既深谙科学种田之道,总结出“适时早播,争早苗”等7条种粮经验,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行家,又是一个现代农机操作的行家里手,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收成一年好过一年。

2009年,沈忠良获得了上海市劳模、全国种粮大户(全市仅2人)殊荣。到了2012年,沈忠良的家庭农场再次提交了一份优秀“成绩单”:水稻每667米2产量596.9千克,比全区平均产量提高4.4%,全年种植净收入12.4万元,农机服务净收入3.1万元,家庭年总净收入15.5万元。

2012年年底,沈忠良“像做梦似的”当上了上海市人大代表,参加了市人代会,与区长、镇长等坐在了一起。在全区36位代表中,只有沈忠良一人是农民。他很珍惜这个机会,一口气提出几个提案,都与“三农”问题有关。

沈忠良动情地说道,他曾多次去市郊考察,发现不少农民把粮食晾晒在马路上,只给车辆腾出一条“窄缝”通行。“安全问题就不用多说了,这车辆带起的沙尘也污染了粮食啊!”松江粮食部门推出的稻谷烘干服务虽然除去了粮农的忧虑,做得到位,但身为一个市人大代表,他在会上还是“严厉”批评了这种服务存在的缺失,希望政府能够重视起来,避免产后损失。

然而最让沈忠良牵挂的,还是家庭农场模式在现阶段所暴露出的问题。“我认为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需要确立一个保护和规范各自权利的机制。”沈忠良指出,家庭农场的土地都是政府通过流转零散地块而划分给承包户的,眼下家庭农场越来越吃香,如果土地所有者“眼红”,随意要回土地,这对干劲正足的家庭农场主来说无异于“致命打击”。

沈忠良的担忧不无道理。据了解,松江区现有家庭农场1 206户,经营着整个松江80%的农田。当前,家庭农场年收入已达7万~10万元,以后几年有望达到10万~15万元。家庭农场模式,让许多人看到了规模效益所带来的好处,这对农民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因此几度出现了“农民抢田种”的现象。他还提议,现在的承包时限都是1~2年短期的,应该考虑适当延长,“这样既能保证承包者权益,又能让耕者真正安心种地。”

沈忠良取得的这些成就与他勤勤恳恳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第一,扎根农业,提升技能。沈忠良既是一名家庭农场经营者,同时又是忠佩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不仅种粮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行家,在对现代农机的操作上也刻苦钻研,拖拉机、收割机、开沟机等机械不但操作熟练,而且在农机维修保养上也是一位能手。

第二,承担责任,勤奋工作。沈忠良成为家庭农场主后,他感到肩上责任更重了,他认为作为一个粮食家庭农场主,为国家多生产一份粮食是他最大的愿望。为了承担好这份责任,实现好这份愿望,他勤奋工作。每天收工后,他详细回顾当天工作,做些笔记,并思考明天工作安排;每天早上,他总是习惯于肩上扛着一把铁铲,勤于生产管理;在粮食收获时,他总是认真收听天气预报,精准安排收割时间,7年来,从未发生过稻谷或麦子腐烂现象。

第三,服务村民,注重辐射。沈忠良作为村里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积极为全村家庭农场服务,带领农机合作社社员做好家庭农场的粮食耕种收割作业。沈忠良作为有丰富种粮经验的家庭农场经营者,还热情地把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向周围的农户宣传。近年来,沈忠良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宣传、介绍自已的种粮经验,使周围农户的生产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www.daowen.com)

第四,积极探索,不断提高粮食产量。搞好粮食生产,努力提升粮食生产水平,争取高产更高产已经成为他心中的事业。所以,几年来他主动与有关科技人员联系,开展了粮食高产试验,参加区水稻高产竞赛活动,通过适时早播、稀植、湿润灌溉、延长功能叶寿命等多种措施,才能有这样的好成绩:2012年水稻每667米2产量达596.9千克,比松江全区平均产量增产4.4%。

(二)蔬菜家庭农场经营户:钱华慧“弃商从农”

钱华慧今年33岁,和一辈子与农田打交道的沈忠良不同,他曾在城里当了8年的汽车销售员,而且收入还很可观。2012年10月,他听说村里要组建蔬菜家庭农场,便毅然辞掉了熟悉的工作,从松江城里返回了老家泖港镇林建村。不仅如此,他还叫上了种田老把式的老丈人,一心一意地种起了蔬菜。

蔬菜家庭农场里一片繁忙。钱华慧脚穿一双沾满泥巴的雨靴,袖子撩得老高,在自家大棚里钻进钻出地忙乎着。他从挎兜里掏出一本“蔬菜承包户田间生产档案原始记录表”,只见封面上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字——“诚信于民”。

在朋友眼中,钱华慧被称为是一个“另类”。

在成功实践并推广粮食家庭农场之后,松江率先将家庭农场模式拓展到了蔬菜领域。2012年10月,泖港镇正式启动了蔬菜家庭农场试点工作,包括钱华慧在内的6户农民,成为了首批“吃螃蟹”的人。如今,农户种植的第一批蔬菜已销售完毕,初步估算,菜农们的年收益可达到4万~5万元。

在位于泖港镇黄桥村标准化蔬菜基地的蔬菜家庭农场试点地块里,108套8米标准钢棚,排列得整整齐齐,大棚间的水泥路干净整洁。很难想象,半年之前这里完全是另一副模样。泖港镇辖区内拥有66.7公顷蔬菜种植农田。种蔬菜的除了农业合作社和散户农民外,还有大量外来承包户。多年来,农田经层层转包,田间环境变得脏乱差、土地资源没有合理利用、蔬菜安全无法把关等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参考粮食家庭农场的经验基础上,泖港镇率先尝试组建蔬菜家庭农场。镇政府对这66.7公顷土地进行地块调整,清退了一部分外来承包户,并将黄桥村的6公顷农田独立划分出来,并对土壤进行了改造,铺设了地下管道,修建了大棚。经过精心筛选,将这片区域的土地,承包给泖港各村的6户蔬菜种植专业户。

承包了1公顷菜地的钱华慧,是6户农户中最年轻的一个,也是朋友眼中的“另类”。当他决定“弃商从农”后,质疑声便不绝于耳。“朋友们都说我傻,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非要回到田里日晒雨淋。”钱华慧说起去年重新选择成为新生代农民之事时,很是感慨。“从小我跟父母下地干活,真的很辛苦,但现在农业,已今非昔比,我感觉这是一次很好的发展机会,不仅有政府的扶持补贴,更有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设备的帮忙,再加上我恶补农业科技知识,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不过,理想虽美好,实现却很骨感。真正回到田头时,庄稼人的艰辛,显然超过了他的预期。菜生病了怎么治?土地缺养分了怎么补?一个个问题搞得他头都大了,无奈,钱华慧经常彻夜查资料、蹲田头,不时拜访专家、请教“老把式”,一切从头学起。农忙时,小钱更是早出晚归,“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要下地,出门前将电饭煲设定在6个小时后煮饭,中午回到家,打开电饭煲随便吃一点,休息片刻再接着下地,一直忙到天黑。”他说,有时候实在太累了,晚上躺在床上时,想想日复一日地接着干,心里不免有所后悔,种地的辛苦程度,是城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无法相比的。“不过,看着自己精心种植的蔬菜获得好收成,忽而我又觉得,一切辛苦都那么值得。”

泖港镇农办负责人介绍道,挑选家庭农场承包户严格遵循了几个条件:种植技术有口皆碑的本地农户;农户家庭成员中必须有2名以上劳动力;必须是自耕农民。在蔬菜家庭农场推广后,这个标准也将继续严格执行。

与粮食种植相比,蔬菜种植“靠天吃饭”,天有不测风云,菜价经常起伏波动,若是单靠菜农自产自销,无法保障收益。为了从根本上保障蔬菜家庭农场经营户的利益,镇政府组建的“浦净蔬菜专业合作社”将经营户纳为社员,提供全部蔬菜种植设施,并包揽了蔬菜家庭农场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

每季蔬菜种植前,合作社统一进行市场调查,为家庭农场经营户推荐蔬菜种植品种;在种植中,为经营户提供农业技术支持、保障蔬菜质量安全;蔬菜产出后,经营户若无法自行销售,合作社以保底价购入蔬菜,为家庭农场经营户代为销售。此外,合作社还为家庭农场经营户统一集中购买了农业保险,将风险降到最低,蔬菜家庭农场的成本投入同样也降到了最低。

“这些年来,农村年轻劳力流失严重,通过家庭农场的模式,我们希望将有技术、有头脑的年轻人重新吸引回来。”浦净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朱连芳说,往后像钱华慧这样的“2030”年轻劳动力,将成为家庭农场的主力军。

蔬菜家庭农场成了“香饽饽”,泖港镇对经营户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合作社几乎每天都对家庭农场进行环境和蔬菜安全质量的巡查。若是经营户达不到合作社的高标准,将被不留情面地清退,从源头保障了蔬菜安全。6户家庭农场还引入了一套“田间档案”,蔬菜的种植、发芽时间,打了什么农药、药剂量多少,全部一一记录在册。

由于蔬菜家庭农场试点启动不久,朱连芳提出了当前遇到的问题。经营户的承包土地和住地相隔很远,需要在田间设置几间供农民生活作息的生产辅助房。目前,泖港镇正与土地部门积极协商沟通,并计划在推广家庭农场时,以项目化的形式将辅助用房纳入统筹设计;此外,泖港镇也计划通过试点总结,为蔬菜家庭农场经营户争取到粮食家庭农场享受的货币补贴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