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是靠地靠天吃饭的,在各式各样的土壤上可以种植人们所需要的各种食物和材料。种植,即植物栽培,它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等。
当然,发展种植型家庭农场,一定要有适度规模的土地,近年来国家在土地方面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更好地扩大种植规模,发展家庭农场等新模式的农业。下面给大家引进2个成功的例子,看看这些地方是如何发展种植型家庭农场的。
(一)四川自贡家庭农场
1.效益 1.67公顷果园收入50万元,年利润20万元。
自贡白庙镇,因塔罗科血橙闻名,这一品种的引进,与一名叫李必祥的农场主密不可分。早在1985年,自学果树种植的李必祥就通过承包土地的方式,种植柑橘起家,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如今近30年了,李必祥在白庙镇的果园已经有了1.67公顷,其中0.67公顷血橙、0.33公顷不知火、0.67公顷丰脐。
“现在都是半机械化作业,对人力的需求很少,一年到头,基本上都是家庭成员在干。”李必祥说,“由于技术过硬,硬件有保障,扶持力度大,我的果子产量一直很稳定,每667米2至少都能达到3 500千克,平均每667米2产值约2万元,除一半多的投入外,其他都是纯收入。”
2.优势 有资本再投入,有项目能争取。
关于家庭农场的优势,李必祥认为至少有两点:一是家庭农场较单个农户更具规模,有资本进行投入;二是家庭农场管理精细,效益突出,能更好地争取国家项目。
“以果树为例,现在种血橙很赚钱,但总有一天会不赚钱,市场更新换代很快的。”李必祥说,“这就需要不断引进新品种,进行试种。去年我引进了15个新品种,光引种费就是75 000元,加上树苗的费用和杂费,差不多要投入10万元。引种的成功率,往往不到10%,这样的投入对普通农户来说,几乎是不可承受的。如果不投入引种,品种又会淘汰,最终只能赔钱。”
“我这果园里的灌溉设备,大部分是国家项目争取来的,你们现在所走的水泥路,也是国家出钱修的,这都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换成普通农户,没有规模和效益,是争取不到这些项目的,如果要搞,只能自己贴钱。”
3.思路 城里人当农场主,村里人当大管家。
“可惜今天没出太阳,不然你们还能闻见玫瑰花香。”李必祥笑着说,血橙和丰脐都有香味,太阳天尤其明显。“我有一个想法,以果树为媒,搞旅游产业,但资金一直是个问题,如今家庭农场概念的提出,让我觉得这个想法有望实现。”
李必祥说,搞农业投入大、资金回收周期长,这是制约农业最大的一个问题。随着家庭农场概念的提出,必然会有相应的支持政策,会有更多城里人想到农村来圆农场主的梦想。“我个人建议,城里的朋友最好还是采取入股的方式来做这个事,一来可以节约成本,二来也可规避风险。”李必祥说,“比如可以与当地一些农场主合作,城里人出资金,村里人出技术和管理,否则要成功是很难的。”
4.自贡现状 有很多家庭农场雏形
家庭农场是农民家庭通过租赁、承包或者经营自有土地的农业经营形式,但在自贡有多少家庭农场,还无法统计。
“种植面积多少才算一个家庭农场,这还没有严格界定。”自贡市农牧业局生产科科长龙正和说,自贡一个农村家庭所拥有的土地只有0.2~0.33公顷,这显然达不到要求。“在上海等地,一个家庭农场的规模就界定在6.67~13.33公顷。”(www.daowen.com)
龙正和介绍,其实早在中央文件出台前,自贡就有很多家庭农场的雏形了。“家庭农场有利于规模生产,可以解决生产过于分散的问题。”他告诉记者,自贡的农业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由于受土地规模限制,一个家庭耕作1年也就赚2 000~3 000元。
(二)山东胶州家庭农场
拥有几亩良田是古时很多农民的梦想。如今胶州市李哥庄镇种粮大户王兴迁注册成立了一个农场,他所租种的356.9公顷土地囊括了周边12个村庄,共约2 000个家庭的土地。机械化、规模化种植降低了成本,别人种地不赚钱,他支付地租后还有不少赚头。
“现在我种地,如同韩信点兵一样,多多益善。”王兴迁今年种地的收入估摸着能达到200万元。不仅如此,他还想把家庭农场打造成既包含粮食、蔬菜种植区,又有奶牛养殖区、休闲垂钓区;既有农业生产,又有生态旅游观光的复合型农场。眼下他还盼望着能有正式的文件来“保护”租下的地,“现在租地赚钱了,个别人也会眼馋,就可能想尽办法把地收回去。”这一直是王兴迁的心结。
1.租地 一个农场租了2 000家农户的地。
胶州市李哥庄镇道路两旁的大片土地,麦苗葱茏。这些土地属于胶州最大的家庭农场——经营面积达335.33公顷的鸿飞大沽河农场,负责人是李哥庄镇纪家庄村48岁的农民王兴迁。
“胶州的企业越来越多,很多人不愿意种地而出去打工,闲着怪可惜的,但我觉得种地永远不会过时,就把别人不愿种的地租了过来。”王兴迁对土地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就想着发展美国式的机械化大农场。
从起步到发展到333.33公顷的规模,王兴迁历经了5年的时间。2007年王兴迁以每年每667米2 275千克小麦的租价从东小埠村、西小埠村和双京村租了40公顷地,尝试种粮食。头一年,虽然没白天没夜黑地干很辛苦,但一年下来,算上各种种粮补贴,除去人工费用等投入,王兴迁赚了5万~6万元。2008年,与纪家庄接壤的即墨市蓝村镇四里村闲下来20公顷地,没人承租,他又以每年每667米2 230千克小麦的租价转租过来。规模化种植让他越干越有劲:“机械化操作省人工、速度快,能够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效果。”2009年,王兴迁转租的土地达到了113.33公顷。
到目前为止,王兴迁所承包的335.33公顷土地囊括了周边12个村庄,共约2 000个家庭的土地,每年付给流转土地的村民每667米2 230~350千克小麦不等的租金。
2.机械化 机器上阵至少省一半人工费。
这么多地,怎么种?“这是收麦子的、那是播种的……”,在这个农场的农机库,王兴迁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各种农用机械,“一共有30多台大型机器,一般每台得20多万元。”王兴迁说。最让他骄傲的是,去年6月农业部官员带领部分省区市的农机推广站人员到农场开了现场会。王兴迁说,由于过去家庭生产面积都比较小,大型机械很难发挥作用,规模化种植后大型机械有了用武之地。
“2007年刚开始干时,机械都是租的,抢收抢种时,即使出高价也雇不到机械,只能等别人种完了才能用,因此2007年、2008年连续2年减产。”王兴迁不想再受制于机械不足的瓶颈,借助333.33公顷土地这一平台,他组建了青岛鸿飞农机专业合作社。2012年3月,王兴迁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了“胶州市鸿飞大沽河农场”,农场共投资1 000万元人民币。
在基建方面,他个人投入400万元,占50%的股份,其他的13个股东以资金或以机械入股,最少投入7万~8万元,最多投入50多万元。“虽然东拼西凑我个人投入了400万元,但形势好的话,3年赚回来没问题。”
机械化为规模化种植节省了人力。王兴迁说,随着人工费越来越贵,使用机械至少省一半人工费,33.33公顷只需1人管理,而且质量更好。“以烘干机为例,用人工晒粮食,每千克收购价在2.2元,用烘干机的,就能达到每千克2.4元,人工晒的粮食糠多、土多,卖不上价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