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国家庭农场的演变历程

美国家庭农场的演变历程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析其变迁历史,可明显地发现,美国家庭农场的变迁过程大体经历了如下5个阶段。(一)家庭小农场的兴起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人口中大约85%是农民,家庭农场是典型的生产单位。该法推动了美国自由小农土地所有制和家庭农场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极大地释放了劳动生产力,小农场得以迅速发展。到1880年,美国农场总数已从1860年的204.4万个增加到400.9万个。

美国家庭农场的演变历程

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小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纵观美国小企业的发展历程,其中以家庭小农场为表现形式的农业小企业却是从繁荣走向衰败,资源集中走向资本集中,农业企业的规模也逐渐由家庭小规模经营走向规模化经营。分析其变迁历史,可明显地发现,美国家庭农场的变迁过程大体经历了如下5个阶段。

(一)家庭小农场的兴起(1776年以前)

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人口中大约85%是农民,家庭农场是典型的生产单位。农场面积通常为40.47公顷,但只有6.07~12.14公顷种植农作物,余下的是森林、牧场和休耕地。农业经营是最普遍的职业,殖民地人民从中获得食品、衣服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有些小农场将剩余农产品出售或易货,从而获得一些改善生活的工业品。虽然殖民地时期生产力低下,农业耕作以铁木农具、畜力和手工操作为主要形式,但殖民地农业已呈现出商品性农业的特点,无论在17世纪还是18世纪,许多农场的生产活动都以市场为取向,约有20%的农产品售出,只有那些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农场因远离市场才以自给性农业为主。因此大部分农场是以小企业的形式来经营。

(二)家庭小农场的繁荣(1776-1880)

独立战争(1861-1865)前,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中居主导地位。欧洲对美国玉米小麦需求的不断增长刺激了美国农业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不断扩延的国内城市市场又以运河和铁路为纽带,日益与新开发的农业地区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刺激了商品率较高的农作物的生产,家庭农场逐步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从中获得了较大的利润。当时,拥有30.35~40.47公顷土地的家庭农场就能成功地面对市场,而大型农场的规模经营并无优势可言。

1862年5月美国颁布了《宅地法》,该法规定:土地申请者为美国公民,并在该土地上耕作或定居连续5年,交纳了必要的费用及佣金(数目很少,早期仅为10美元)就可以拥有64.75公顷的联邦土地。该法推动了美国自由小农土地所有制和家庭农场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之后,美国又相继颁布了《木材种植法》和《荒地法》,让人们以低价得到更多的土地,自耕的小农场不断增多。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极大地释放了劳动生产力,小农场得以迅速发展。到1880年,美国农场总数已从1860年的204.4万个增加到400.9万个。

随着农业经营商品化的日益发展,农场主越来越理性和科学地管理自己的农场,虽然许多农场主仍笃信传统的耕作方法,但也开始尝试新的方法,如试行农作物专业化生产,以马代牛耕地,选择合理耕作方法等。在这一时期,美国仍然是农业社会,全美有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农业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859年,在工农业净产值中农业比重为62.5%,工业只占37.5%,直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产值才超过了农产品的产值。

(三)家庭小农场的分化(1880-1920)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市场的发展和技术创新使美国的工业化日趋成熟,制造业迅速崛起。到20世纪初,美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成为世界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

在1885年到1904年间,美国掀起了第一次企业合并浪潮,大型垄断企业遍布全美各个部门,特别是制造行业中,巨型企业最多。这一时期农业受益于工业化的发展,其机械化和商品化程度都大幅度提高,但农业仍以小企业的形式进行着家庭农场经营,只不过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相对下降。1860年,全美劳动力中的60%从事于农业生产,国民总收入的30%来自农业收入,而到1900年,上述比例仅为37%和20%。随着工业大企业的兴起,农业生产条件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干草机、联合收割机、自动播种机等新型农业机械普遍应用于家庭农场中,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扩张和技术进步,一些综合性农业企业开始出现,为了追求盈利而尽可能扩大农场规模,并雇佣农业劳动力,实施种植、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

从1900年到1920年,面积超过105.22公顷的大规模农场数量增多,给中小家庭农场带来竞争压力,甚至生存威胁。这些农场为了与大农场抗衡,开始建立合作社,以此缩短运销过程,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共享市场利益。到1907年,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 000多家,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使得中小型家庭农场得以生存下去。合作社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农业由综合性生产转向专业化生产。(www.daowen.com)

(四)家庭小农场的衰退(1921-1978)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步入高度工业化阶段,大规模生产和企业大型化成为潮流,农业小企业经历了最为急促的衰退,小农场数量锐减,从1940年的635万个降至1960年的396.3万个,再降至1978年的243.6万个,大农场则迅速增加。

主要原因在于席卷农业的技术革命使农场经营日益资本密集化,而家庭农场难以筹措足够的资金,购买大型拖拉机和其他机械化设备、化肥农药、杂交良种等。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更高的大农场则占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农业部门的大部分利润都来自于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而非生产种植。供产销垂直一体化的大规模农业企业垄断了食品产业,到1972年,垂直一体化企业占美国肉鸡生产的97%,新鲜蔬菜种植的51%,蔬菜加工的95%,柑橘销售的85%。

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小规模家庭农场被迫放弃农业,1946年至1976年家庭农场数从590万猛降至280万,1945年至1974年退出农业领域的人数比进入农业的多420万。到1974年,全美农业人口不足1 000万,仅占总人口的4%,农业就业人数仅占总就业人数的4%,大批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农业经营日益集中化。1948年,占美国农场总数10%的最大农场生产了国内农产品的24%,1968年上升至48%,到1974年,大的农场不到50万个,仅占农场总数的17%,却获得农业净收入总额的60%,而占农场总数63%的小农场,却只占净收入总额的15.8%。许多小农场主无法依赖农业谋生,只能外出另谋出路。而一些家庭小农场依托大型综合农业企业,从事专业性垂直一体化的食品生产,加工业和销售获得成功。

(五)家庭农场的规模经营(1978年至今)

为了更好地维持市场竞争秩序,保护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实现现代化的美国越来越重视小企业的发展。政府早在1954年就成立小企业管理局,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信贷担保,鼓励和扶持小企业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制造业、销售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小企业迅速成长起来;相反,农业小企业——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从20世纪40年代起开始的衰退至80年代仍在继续,到1986年,在全国劳动人口中仅有2.2%的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种植特产作物的大型家庭农场作为农业一体化企业的一个生产部门,在加工和销售方面获得比种植农作物更多的利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体化以产供销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生产合同制三种形式在1960-1990年30年间得到稳步发展,其中产销合同生产量和纵向一体化生产量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从1960年的8.3%和3.9%上升为1990年的10.5%和7.9%。

目前,美国家庭农场已进入以技术水平为依据的规模经营阶段。农业技术革命的高度发展,实现了美国农业现代化,农业占用劳动力很少,但劳动生产率很高,平均每千名农业工人拥有拖拉机1 484台,每个农业工人创造增加值为39 523美元,因而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加之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的普遍应用,单位资源的产出率很高,增产潜力很大。美国农业在世界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例相对很小,农民对农业的依赖也越来越小,农业不再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对美国已不重要。尽管农业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但农产品出口却占出口总额的12%,所以农业仍然是美国很重要的一个产业,是美国对外贸易中多年保持顺差的为数不多的部门之一。

1996年美国颁布了新农业法,将在7年内逐步取消同价格挂钩的农产品补贴,并使农民自主选择农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为实施这项计划,美国拨出360亿美元用作农民在过渡期的补贴,到2002年后,补贴将完全取消。这一举措对家庭农场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取消补贴会增加农民的经营风险,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将把农民完全推向市场,增强了农民的竞争意识,促使农业经营者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这一改革不仅在美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对世界农业贸易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美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经历了很漫长的过程,其中会有失败的经历当然最终是很成功的。成千上万的农户在这个新颖的农业形式中受益,并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