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识别胜任力,二是构建模型。
胜任力识别是使用技术手段收集个体胜任力的行为表现数据,其目的在鉴别绩效优秀者和绩效普通者在知识技能、人格特征、态度、内驱力等方面的差异,并把差异数量化。只有收集来的数据是可靠的,才能保证建立可靠而真实的模型,因此胜任力识别是建模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在进行胜任力识别时,采取的思路主要有四种,即:行为事件访谈思路、工作分析过程驱动思路、输出驱动思路、趋势驱动思路。行为事件访谈思路强调事件处理的过程以及结果,并对行为事件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得到胜任力。工作分析过程驱动思路由McBer公司创建,它强调工作过程,通过观察高绩效员工的工作,记录他们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结果等,来识别胜任力。输出驱动思路由Mclagan提出,聚集在工作的结果上,通过专家头脑风暴或询问专家组来了解高绩效员工的个性特征。上述两种思路的前提假设是,过去的行为能够预测将来的行动结果,而持趋势驱动思路的学者认为,在一个动荡不安、变化无常的工作世界里,以过去来预测未来可能是有害的,因此应以未来为着眼点,关注职位、工作、团队、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变化得到胜任力(Dalton,1997),这种思路的前提假设是,对环境变化的预测是准确的,否则建立起的模型是无效的。
胜任力识别的具体技术较多,根据不同的研究条件和需要,可以对方法进行选择和组合。最为常用的有行为事件访谈法(BEI)、专家或焦点小组法(Expert panels or Focus groups)、问卷调查法(survey)等,其它方法有直接观察、图片故事练习(picture story exercise)、关键事件法、工作分析法、工作说明书分析、借鉴现成的胜任力模式或专家系统数据库等。其中的BEI法被认为是最好的胜任力识别方法,而采用专家访谈或焦点团体等方法,则可能有高达50%的胜任力会被忽略(Spencer,1993),BEI法的使用最为广泛(时勘,2002)。(www.daowen.com)
BEI法以过去行为为胜任力识别基础,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溯式研究技术,由McClelland创立,是关键事件法(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CIT)和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的结合(McClelland,1993)。BEI法按照“STAR”(Situation、Target、Action、Result)模式,要求被试描述工作中的关键事件,即在某工作情境中,当面临着某项工作任务或为了达成某种目标,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对工作绩效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最后结果是什么(彭平根,2007)。BEI对使用者要求最高,其成本也最高,但BEI法能够提供大量信息,并有着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受过训练的不同编码者采用最高分数和频次进行编码,其一致性保持在74%-80%之间(McClelland,1998)。BEI法通常采用封闭式或半开放式访谈,程序较为标准化,为求数据的客观真实,一般采用双盲设计(Hay,2003)。也有学者认为BEI立足于过去行为,得到的胜任力不能代表组织未来对胜任力的要求(Bartlett,1997)。
除了使用BEI法以外,还可运用专家小组(ExpertPanel)、问卷调查(Survey)等方法收集信息。专家小组是收集专家们对职位胜任力的意见、通过专家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头脑风暴法快速获得大量的信息,但这种方法由于专家个人经验的影响会导致一定的偏差,专家法经常和BEI、问卷法结合使用,通常用来做最初的探索性工作或验证性工作。问卷调查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快速收集大量数据,操作上比较简便,但胜任力自评量表形式,被试容易出现社会赞许性现象,同时被试反应仅限于问卷项目所限,不利于发现新的胜任力。
我们认为,选择哪种方法来识别胜任力,与研究者对胜任力模型以及研究的定位、研究条件、研究对象特点等因素有关,是希望得到基准性胜任力还是鉴别性胜任力、适合现有工作还是适应未来工作、工作内容行为是否容易取样等等,都会影响方法的选择。一般来说,各种不同方法结合使用,其研究效果会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