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年天津港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商业保税库(简称CBW),开始探索港口功能的拓展,提升区域现代物流水平;1991 年国家批准设立天津港保税区,开始了自由贸易和现代物流结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1996年在全国保税区中率先建立分拨中心,使港口与保税区间物流更简便;2004年国家批准设立天津保税区物流园区,进行区港联动试点;2005 年经国家六部委验收组验收通过,园区开始封关试运行;2006 年1 月1 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保税物流园区的管理办法》开始生效,园区也同时进入正式运作阶段,园区位于保税区东北侧,面积1.5 平方公里,该物流园区的外沿距离港口海岸线仅700 米,紧邻东部集装箱码头和滚装船码头。20 年来,园区以建设成为“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国际物流中心”为目标,不断改善通关环境,拓展园区功能,创新发展服务模式,提高物流周转速度、增强物流国际化竞争优势。区内企业由最初的13 家增加到目前的33 家,注册资本达8000 万美元,总仓储面积超过25 万平方米。物流辐射北京、天津、上海、河北以及苏州、常州、杭州、深圳等省市,新加坡锦佳、叶水福、瑞士名门、川崎振华、东方海外等一批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纷纷落户园区。
天津保税物流园区服务创新系统运行与演化历经三个阶段,即蓄势待发阶段、强势扩张阶段和国际化运营阶段,服务创新因素除技术创新因素外,还包括非技术创新因素,即战略创新、组织创新、理念创新、功能创新、体制创新,由此构成其创新作用路径。构建天津保税物流园区服务创新系统运行与演化过程如表4-1 所示。[163]
表4-1 天津保税物流园区服务创新系统运行与演化过程
1.园区服务创新的蓄势待发阶段
天津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之初,由政府投资、统一规划、牵头开发,采取BOT(修建—营运—移交)的方式,引进、模仿国外先进技术,对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进行开发和建设。并由政府设立天津保税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和管理园区的开发建设以及区内企业的日常运营;同时设立货物分拨中心,简化了保税区到天津空港和北京空港的货运手续,降低了物流成本。园区通过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和低廉的土地价格,吸引大量物流服务企业入区投资建厂,开展业务;入区企业除了自建厂房,还可以向管理委员会租赁库房、堆场、车间等基础设施;园区不断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优化整合物流资源,向区内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如信息、招聘、培训等更多的物流附加价值,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www.daowen.com)
2.园区服务创新的强势扩张阶段
2006 年,天津保税物流园区进入正式运作阶段,其服务创新也进入强势扩张阶段,在对国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园区投入300 多万元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了通关便捷、服务完善、管理规范有效的海关监管平台;重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培植核心企业,打造集群品牌,吸引了三星电子、摩托罗拉等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园区;发挥区位优势,物流辐射范围涵盖世界众多国家和国内绝大部分省市,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物流基地的地位逐渐显现。同时,园区在海关和港口集团的支持下,实现了货物从港口到园区的直提直放,减少了货物存放时间和报关层次,提高了物流运作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将港口功能引入物流园区,在中转集拼方面,可以对中转集装箱进行拆、拼箱,改变了以往在港区只能整箱进出的状况,实现了集装箱综合处理以货物分拨、分销、配送等业务的连动。物流园区实行封闭管理,专门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同时兼有加工贸易业务,使园区既有仓储物流功能,也有生产加工功能,甚至有商品展示功能,使物流功能得到了很大提升。
3.园区服务创新的国际化运营阶段
2009 年,天津保税物流园区继续加大物流信息化建设力度,实现了网络化管理、电子化通关、电子化监控,通关数据一次录入、多次使用、信息共享;对进出园区货物采取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营造了大口岸、大通关、大辐射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园区推出了加快通关速度和完善出口退税的一系列举措,国际中转业务大幅上升;目前,园区分拨货物总货重5.19 万吨,总货值8.7 亿美元,其作为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逐渐显现,基本实现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功能。同时,园区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物流产业规范化、集约化为目标,充分发挥区港联动的优势,以保税、报关、仓储为中心环节向两端延伸,逐步形成综合配套优势,提供全方位功能服务,充分实现国际物流一体化运作[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