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分类
关于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又称为企业集群、产业簇群,有时简称集群。对集群的认识起源于100 多年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90)提出的“产业区”的概念,他将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指出聚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提供的利益和便利。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引致产业集群产生,同类性质的企业或存在产业链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会集中于特定区域,共享人才和机构,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很高,而对于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是不能达到这种使用效率的。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1909)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现象。韦伯认为产业集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聚化,这是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通过完善的组织而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的同类性质企业出现,这时,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表现为有效的地方性集聚效应。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新经济地理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1995)在其论著《发展、地理学与经济地理》中,把地理区位作为分析市场和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了区域经济集聚的分析模型。克鲁格曼认为产业集群是规模报酬递增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地区集中和专业化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并产生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将带来更大规模的企业集中,从而形成产业集群。迈克·波特(Michael Porter,1990)在其论著《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开创性的命题和判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产业集群现象,他认为,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在通过对丹麦、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等10 个重要贸易国的情况进行调查后,波特教授认为国家竞争优势主要不是体现在比较优势上而是体现在产业集群上,产业集群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国家与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上的竞争。J.A.Theo、Rolelandt 和Pim den Hertog(1998)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群。Anderson(1994)认为集群是一群公司或企业以地理接近性为必要条件依赖彼此互动的关系来增进各自的生产效率或竞争能力。Redman(1994)称集群为一种或一系列相似产品生产链上企业的地理集中[11]。王缉慈(2001)认为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的整体[3]。仇保兴(2001)则对小企业集群进行研究,认为小企业集群就是一群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企业,依据相互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建立起来的组织,这种组织的结构形式介于纯市场和层级两种组织之间,借助于这种特殊组织结构,集群内的每个小企业可以获得集群外的企业所没有的竞争优势[12]。徐康宁(2001)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13]。张辉(2003)认为产业集群主要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不同规模等级、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组织、机构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织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行政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14]。柳卸林和段小华(2003)在综合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将产业集群的内涵概括为: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企业集团构成的生产或社会系统;②集群内的企业有着非常活跃的创新交换过程,知识转移和分享非常频繁,是一个知识和分享的密集区;③集群通常有很强的科技基础,提倡创新和创业文化[15]。
关于产业集群的分类,Markusen(1996)根据产业区结构特征,将产业集群分成四类:一是马歇尔式产业集群,意大利式产业集群为其变体形式;二是轮轴式产业集群,其地域结构围绕一种或几种工业的一个或者多个主要企业;三是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的分支工厂、企业组成;四是国家依赖型产业区[16]。Gordon 等(2000)根据集群中企业特征、集群内关联和交易的特征把产业集群分为纯粹集聚、产业共同体和社会网络;Guerrieri 和Pietrobelli 根据企业间关系,把产业集群分为企业的地理集群、马歇尔式(意大利)产业区域、存在某种领导者形式的企业网络[17]。仇保兴(1999)认为,按照产业集群的结构来分,其主要形式有“市场型”产业集群、“锥型”产业集群及“混合网络型”产业集群。按照产业集群的性质可分为销售业集群、制造业集群和混合产业集群等[18]。罗若愚(2002)等按照集群形成方式把国内的一些产业集群分为“原生型”浙江企业集群、“嵌入型”广东企业集群、“衍生型”天津自行车企业集群[19]。王建优(2003)从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或投入产出关系的角度,将产业聚集区大致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同产业集聚区、“中卫型”或“椎型”产业聚集区和具有紧密关联的相关产业聚集区[20]。周兵、冉启秀(2004)把产业集群分成五种类型:学习型的产业集群、功能关联型产业集群、品牌型产业集群、植根型产业集群和整合营销型产业集群[21]。而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司综合处则将我国产业集群分成了三类:一是古典的产业集群——“马歇尔产业区”;二是“龙头+网络”的形式,其特征是龙头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中发挥导向和创新作用、纵向纽带作用、横向支撑作用,众多中小企业和家庭工厂形成为网络状,实现生产社会化;三是以核心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
2.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发展机制及竞争优势
关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迈克尔·波特(2002)在其新竞争理论中,从竞争优势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产业集群形成理论,建立了钻石菱型构架系统。形成产业集群的四个主要条件:一是生产要素条件(分为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融资等初级生产要素和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科研等高级要素);二是需求状况(国内市场的性质、大小与成长速度以及转换为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三是相关支撑产业(即形成产业链或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四是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即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竞争对手的表现)。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产业集群形成除以上四个条件外,机会、政府政策两大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22]。徐康宁(2001)认为,一个产业实现成功的集群,或一个典型的产业集群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产业内资本在某一区域内进行较快集中,劳动力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地流动,并实现与资本的自由组合;第二个条件是市场的充分供给,即有市场能充分接纳在产业集群生产的大量产品;第三个条件是当地的制度(包括政府的政策、商业习惯和竞争文化)允许并鼓励这种集群现象[13]。符正平(2002)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论述了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并指出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既不是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也不是克鲁格曼提出的递增报酬,而是聚集网络的外部化;网络的外部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区位决策上,而不是体现在产品需求上[23]。魏剑锋(2006)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萌芽、诞生、成熟的三个阶段中,形成集群的各种因子有不同的作用力和结合方式[24]。姜义平(2007)把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本要素条件,包括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资本资源、符合生产要求的劳动力资源、基本的技术和管理支撑、良好的地方基础设施;第二类是核心要素条件,包括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群体、较长的产业链、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配套的市场体系、有利的制度支持;第三类是高端要素条件,包括合理的制度创新、适度的文化创新、持续的技术创新、统一的集群品牌、广泛的社会资本[25]。马中东(2007)则从技术分工和社会分工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26]。
关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陈雪梅等(2003)借助生物学中描述不同种群共生现象的逻辑斯蒂(1ogistic)模型来描述产业集群现象的动态演化过程,通过对企业产出变化的刻画来解释集群的发展机制[27]。康胜(2004)基于向心力与离心力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集群演化的动力机制[28]。刘恒江、陈继祥(2005)认为,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集群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推动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从外源动力机制和内源动力机制分别论述了其对集群持续成长的作用机理[29]。吕文栋(2005)、陈玉平(2005)、王良洪(2005)等都认为,社会网络、地方企业家和地方政府构成了促进我国原发性产业集群成长的核心机制[30-32]。牟绍波、刘伟、王成璋(2007)探讨了产业集群动态核心能力的演进与集群持续成长的关联机理[33]。(www.daowen.com)
关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王缉慈等(2001)认为,产业集聚可以从纯经济学的角度、从社会学的角度和从创新学的角度提升区域竞争力,其中纯经济学角度强调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社会学的角度主要考虑降低交易费用;技术经济学角度研究集群如何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等[34]。魏守华等(2002)认为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有两种经济要素,其一是直接经济要素,包括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生产成本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四个方面;另一种是非直接经济要素,主要体现在区域创新能力上[35]。谯薇等(2003)认为,集群竞争优势由创新优势、核心能力优势、交易成本优势、外部经济优势、整体品牌优势和金融贷款优势组成[36]。张平(2006)则把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归结为七个方面: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创新优势、国内市场竞争优势、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信用优势、产业组织优势[37]。
3.物流产业集群内涵、形成机理及竞争优势
关于物流产业集群内涵,英国Trends Business Research Ltd and PAWA Consulting Ltd 在2002 年对英国中东部地区物流集群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形成了分析报告。报告从广义角度对物流产业和物流集群进行了界定,绘制出该物流集群的产业地图,提升了人们对物流外延的认识,对阐释物流集群的概念有很大的帮助。DOUG(2004)通过对美国供应链系统的分析,对物流集群进行了解释,将其视为若干投资之间的平衡,这些投资包括信息技术和固定资产、培育特定的纵向产业集群的投资,以及培育特定的物流环节的投资,强调供应链战略在物流集群发展中的必要性[38]。程广平、汪波和程国平(2006)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物流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及优势进行了分析,指出物流企业之间的组织应该是椎型的产业聚集模式,企业之间的合作应遵循以销售为中心的模式[39]。李俊瑶、王耀球(2004)从单个区域内配送中心群体的经营状况出发,引申出了区域物流能力共享的理念,并提出通过建立商品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配送中心的信息资源与物流资源共享,从而实现降低整体流通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目标[40]。黎继子、刘春玲和常亚平等(2006)根据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的特点,对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的耦合性进行了研究,提出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之间的3 种耦合模式;同时通过实例,分析了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的演变规律以及对物流园区发展的影响[41]。朱意秋(2004)从繁荣港口物流产业聚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港口物流产业聚集的现象,并分析了港口物流簇群的优势以及对产业本身及地方经济的影响[42]。
关于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及竞争优势,De Luagen(2004)探讨了港口物流集群形成机制及其治理[43]。Dumais G、Ellison G and Glaeser E(2002)、Jennifer Bair and Gary Gereffi(2001)、Morgan(2004)、Forte E等(2005)、Markus Hesse and Jean - Paul Rodrigue(2004)对物流集群、区域物流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44-48]。陈云萍(2010)、李斌和陈长彬(2010)探讨了物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形成模式、发展动力机制[49、50];杨春河(2008)对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模式进行了研究[51];章建新(2006)提出在全球产业链背景下,物流产业集群有其特有的形成机理并依托产业链体现其强大的竞争优势[52];支燕(2005)从物流产业集聚在经济学上表现出的特殊性质切入,分别对集聚所形成的外部效益、网络效益和资源共享效益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在集群环境下物流产业能够形成的竞争优势,进而论证了物流产业通过集聚的方式实现集群化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53]。张玲和骆温平(2004)等将产业集群、集聚理论引进物流产业园区或物流产业分析,研究了物流企业聚集形成的竞争优势[54]。黎继子、蔡根女(2004)阐述了物流供应链系统在集群模式下所表现出的新特征,分析了集群式物流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机制与上下游关联体系间相互补充、相互沟通、相互竞争,以及相互支持的多重作用效应[55]。李君华(2004)将供应链、物流理论引入产业集群分析,研究了产业集群供应链的效率机制和产业集群供应链形成、治理机制和优势[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