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合作前景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合作前景分析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是共生状态,未来两者的推进和建设可以并行而不相悖,可以做到共荣发展,进而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能够共生进步与发展,存在着创建共生关系的核心元素。他认为中亚国家同时参与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并不矛盾,中亚国家完全可以作为欧亚经济联盟的一部分参与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具体合作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之间的差异和相同点相伴而生。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合作前景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是共生状态,未来两者的推进和建设可以并行而不相悖,可以做到共荣发展,进而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1.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欧亚经济联盟可以共生存在

1879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笛拜瑞提出了“共生”概念,意思是“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此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借用了“共生”概念,并衍生出新的说法。全球共生系统理论是将共生系统理论放在全球角度来研究和构建的,其主要观点是指,全球一切事物都是共生在一个大系统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这种共生状态不仅存在于生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而且存在于人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能够共生进步与发展,存在着创建共生关系的核心元素。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而言,其与欧亚联盟是两个共生主体,两者共同涵盖的区域油气资源丰富和合作空间广阔,这是构成共生关系的资源要素。此外,共同区域内尚已存在的协议和国际规则、国际法是共生主体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从制度安排和现实情况来看,两者也需要共生发展。一方面,欧亚联盟以俄罗斯为中心辐射东西两个方向。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方面来看,倡议是由中国发起,方向则是从东开始,不断向西推进。另一方面,欧亚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唯有相互合作,才能保证各自的存在,这是共生的实际需要。

俄罗斯学术期刊世界政治中的俄罗斯》刊载的《欧亚大陆中部的未来》一文中解读了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图,论证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两者在欧亚大陆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矛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可以给欧亚联盟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4]俄罗斯科学院空降部队首席研究员萨佐诺夫(С.Сазонов)的《交通运输项目欧亚经济联盟与丝路的对接》一文中直接指出了俄罗斯和中国可以合作的具体项目,分析了俄罗斯跨欧亚大陆铁路线的现状,中国与俄罗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合作的可能性和前景。[5]安德烈·焦格杰夫认为,在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美国和欧洲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中国推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是为了给自己国内的商品寻找新市场,避免国内经济衰退。他认为中亚国家同时参与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并不矛盾,中亚国家完全可以作为欧亚经济联盟的一部分参与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具体合作项目。[6]

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可以共生存在,中俄之间可以共同合作,以此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联盟共生关系的构建,并实现共赢发展。

2.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并不相互排斥

俄罗斯希望欧亚经济联盟的一体化发展前景走得更远。普京当初提出欧亚联盟设想时,其政治期望比经济联盟的性质要高出许多。俄罗斯的学者及专家在欧亚经济联盟的政治发展方面并不避讳。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甚至坦言,假使欧亚经济联盟发展顺利,俄白联盟国家可能就不需要了。因此,考虑到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俄罗斯对原苏联地区任何自己主导以外的政治和经济进程都持非常警觉和警惕的态度。

俄罗斯方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前景的担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担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会冲击到欧亚经济联盟进程和对实现欧亚一体化不利,尤其是担心中国对中亚地区进行经济渗透,削弱俄罗斯的传统影响力。其二,担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会与俄罗斯部分基础设施的使用和运行前景形成竞争。从现实考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俄罗斯的利益并不相互排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并不是为了实现一体化,并不要求沿途国家在参加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项目中做出任何主权让渡。古丝绸之路是建立在实际需求基础之上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古丝路精神内核,现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及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呈现出独立性与自主性。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着眼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的共性之上,依托互利共赢原则开展项目合作,深受各国普遍欢迎。中俄两国的沟通机制能使双方很快消除误解,如战略伙伴关系的构建,沟通渠道的建立,最高层领导人之间的会见等等。2015年初,欧亚经济联盟启动后,俄罗斯经济因西方经济制裁面临长期衰退,这使得俄罗斯开始积极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015年5月8日,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之时,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协作的联合声明》,确认深化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促进欧亚地区及全球平衡和谐发展。

3.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能从对接走向共同繁荣(www.daowen.com)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虽然性质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启动和运行几乎发生在同一历史时刻,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贸易、金融和投资合作,得到沿途国家的一致欢迎。此外,各国都希望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现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计划的基本思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非常相似。吉尔吉斯斯坦虽然在2015年5月完成了加入欧亚经济联盟的全部手续,[7]但是依然希望分享丝路经济带的发展成果。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战略研究院院长苏尔丹诺夫曾经在有关国际会议上就相关国家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出建议,其中包括建立“中国—蒙古—俄罗斯”与“中国—中亚—西亚”两条经济合作走廊。此外,他还赞同推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亚的互联互通能力。比如,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中国与欧洲交通走廊的中转站,应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势,通过吉尔吉斯斯坦对中国与其余三个中亚国家及阿富汗进行连接,其一是乌兹别克斯坦,其二是哈萨克斯坦,其三则为塔吉克斯坦,可建立“比什凯克—吐尔尕特—喀什”和“奥什—伊尔克什坦—喀什”南、北两条陆路区域交通走廊。[8]欧亚经济联盟国家的这些表态充分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一体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之间的差异和相同点相伴而生。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指二者之间的合作形式、合作目标(终极目标)、合作路径、合作主体不同;而两者之间所谓相同是指面对的问题、追求的目的、互利共赢的理念相同。经济上客观存在的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互补性是两者对接合作的最重要基础。

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召开的“强化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会议阐述了亚洲国家实现互联互通的意义。习近平主席指出,现阶段而言,国际金融危机依旧存在较深影响,且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速度有所降低。另外,新型产业革命及科技革命随之爆发,区域性自由贸易在安排方面更加多元化,改革创新及结构的优化开始成为世界主流。亚洲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只有携手进行新经济增长点的创建,才能够得到更好发展。就上文提及的目标而言,是存在一定基础条件的,也就是互联互通。丝绸之路即为典范与经典案例,亚洲各国应当予以学习和借鉴。习近平主席提出该倡议的同时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目的就在于构建欧洲及亚洲国家间的紧密关系,并实现发展空间上的拓展。

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带一路”的系列讲话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致蓝图进行了勾画,这同时也是我国及欧亚经济联盟合作的重要文件之一。

第一,亚洲国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点方向,将率先在这一区域实现互联互通;第二,经济走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基础,在亚洲互联互通框架的构建上存在一定益处;第三,对于创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而言,交通基础设施充当突破口角色,道路等同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的基石,以此为基础才能使人畅其行、物畅其流;第四,建设融资平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抓手,这将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第五,人文交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纽带,我国支持不同宗教及多元化文明之间的对话,鼓励各国与各民族间的往来,甚至是构建合作关系,从亚洲互联互通角度来看,上述人文交流主张属于社会文化根基。

放眼未来,为了将共同点和互补性变为现实合作,我们还需要做许多工作。首先,我们应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这个核心平台。就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来说,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俄罗斯三国同时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而白俄罗斯则是上合组织对话伙伴国,这些国家与中国关系良好,务实合作项目多。利用上海合作组织这一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其作用,将为中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充分重视俄关于远东西伯利亚开发与中国东北振兴方面的合作共识。目前这项共识还没有变为具体务实合作,没有形成合作规模。从长远来看,如果远东开发和中国东北振兴方面能够携起手来,不仅可以解决两国地区和国家发展中的迫切问题,还可为俄罗斯远东基础设施如西伯利亚大铁路等项目提供较大的经济支持。最后,推动落实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助力。

当然,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目前共同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包括:中亚的稳定,中亚的发展,地区安全以及大国在中亚的地缘政治博弈等中亚问题;同“三股势力”做斗争;乌克兰危机导致的地缘政治出现不稳定状态。以上问题皆属于欧亚经济联盟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当前面临的最大阻力。但是,中国秉承“互利共赢”理念的对接倡议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或缓解,能够使双方求同存异,和平共处,走向共同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