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构建推进缓慢,无法强而有力地应对石油风险。国际石油储备制度源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对西方石油进口国家采取了石油禁运措施,第一次石油危机由此引发,石油进口国受到重创,美国工业生产降幅超过十个百分点,西欧国家和日本爆发了经济危机。从此以后,西方各国相继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石油战略储备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针对石油供给终止问题实施的可行措施。按照IEA的要求,目前发达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时间达到三个月以上。美国是当今全球石油储量第一的国家,据路透社报道,目前石油储备量为7亿桶左右。日本与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时间都是半年,德国则至少是100天。[7]
中国当前年石油产量和进口量之和基本上能够满足每年石油消费量,但是较为完善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尚没有建立。逐年递增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石油战略储备的缺少,使中国极易受到国际油价变化、中东地缘政治形势变化和单一的海洋运输航线的影响。从当前来说,国际原油市场若是突然出现油价直线增长或者供应终止等问题,势必会对中国社会、国防以及经济产生影响与冲击。为此,中国政府2003年正式批准了用十五年时间实现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决议。整个建设项目分三个时期完成:第一阶段,政府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进行投资建设,地点分别在青岛、大连、镇海及舟山,属于东部沿海地区,该批项目已经完成;第二期在建以及规划中的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包括锦州、青岛、金坛、舟山、惠州、独山子和兰州等;第三期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尚处在规划当中,规模略高于二期。第三期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建成之后,可以达到IEA90天的储备标准。(www.daowen.com)
即便如此,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既缺乏立法层面的支持,又缺乏包括政府储备、企业商业储备、企业义务储备在内的完整的储备体系。要想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标准,并提升抑制物价、稳定市场等方面的综合水平,中国还需进一步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