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球能源态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国家软科学计划丛书》述评

全球能源态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国家软科学计划丛书》述评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能源大棋局——国家软科学计划丛书》是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编写的,这本书分析了现今世界的能源态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关于中亚地区能源问题的研究以新疆社会学院研究机构、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机构以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为代表。

全球能源态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国家软科学计划丛书》述评

国际学术界于20世纪70年代世界出现能源危机后开始重视石油等战略资源。针对1973年的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美国专家梅森·维尔里奇认为:“出于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无法与能源相脱离的因素考量,我们可以认为,在国际能源政治上来说,最为核心的就是能源安全问题。”《石油地缘政治》的作者法国学者菲利普·赛比耶-洛佩兹揭示了地缘政治因素对石油价格、石油供应安全的重大影响,特别分析了俄罗斯及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储量、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油气出口的新线路等。《石油的终结——濒临危险的新世界》一书的作者美国学者保罗·罗伯兹对本国的石油资源以及整体能源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与之对应的政策做了详尽的介绍,揭示了石油和能源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在对中亚能源进行分析的文献中,存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及著作,分别是:塞力·库敏编著的《中亚的石油、转型和安全》等,荷兰学者阿米奈的《全球化欧亚地缘政治及能源安全》、美国学者卢茨·克莱弗曼的《新博弈:中亚的血与石油》等。上述著作中皆概述了由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影响而造成的行业矛盾及潜在问题。这些著作基于苏联解体后各自国家利益需要来分析中亚的地区形势和能源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对于研究新时期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具有借鉴意义。

我国国内对于能源安全问题的研究,偏重于以经济安全为核心而提出相应对策,认为相对国家安全而言,能源安全与之对等,主要思路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维护能源安全方面的实际经验,以此保障自身能源安全,比如,国际领域多边及双边合作、创建战略储备体系以及丰富油气来源形式等等。《全球能源大棋局——国家软科学计划丛书》是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编写的,这本书分析了现今世界的能源态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刘静波教授所著,该书详细分析了能源安全之于我国国家安全意义重大,提出从创建战略储备体系、国际领域合作以及多元化油气来源形式等方面来维护能源安全的理论主张。关于中亚地区能源问题的研究以新疆社会学院研究机构、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机构以及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为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学者赵常庆编写的《哈萨克斯坦石油天然气工业情况及规划》以及《哈萨克斯坦石油天然气工业:历史、现状与前景》、薛君度等主编的《中国与中亚》等成果深入剖析了中亚能源问题,指出了中国与中亚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意义及经贸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国内最早对中亚里海地区油气开发的过去与现在做了详尽梳理与独特分析的著作是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杨恕教授所著的《里海石油和中国能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孙壮志研究员的《独联体的十年》,郑羽、庞昌伟的《俄罗斯能源外交中俄油气合作》等著作深入分析了里海问题的由来、相关国家在里海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以及里海问题与能源问题,对俄罗斯能源外交的实质以及中俄油气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也有大篇幅的涉及。

关于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主要文献有:杨恕的《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赵常庆著的《中亚油气工业与中国发展对外合作》,丁佩华与潘光合著的《中亚能源开发与中国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的海外能源发展战略》等,在相关论著中,学者徐小杰在《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论述了中亚油气资源和该资源的价值,并分析了中国油气工业对中亚油气渴望的重要原因。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相关学术论文陆续问世,如:李琪的《“丝绸之路”的新使命:能源战略通道——我国西北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与安全》,苏华、王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的我国与中亚能源合作新模式探析》,庞昌伟的《能源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突破口》,吴大辉、祝辉的《丝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以能源共同体的构建为基石》等。(www.daowen.com)

新疆的不少专家学者也开展了相关分析和研究。汤一概著的《新疆经济增长点研究》揭示了油气资源对于新疆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单锦元著的《新疆地区资源综合开发问题研究》揭示了油气等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此外还有一系列优秀的学术成果问世,如学者何伦志等人编著的《中国的中亚能源发展策略》,汤一溉发表的《有关创建中国中亚石油天然气国际安全通道的思考》与蒋新卫发表的《中亚石油地缘政治和新疆建设能源安全大通道分析》,以及刘晏良编著的《构建新疆油气生产基地和能源安全大通道的构想》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本书酝酿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