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盛决定再加大宣传力度,将他准备多时的演讲稿、心里话,好好地当着村里的父老乡亲们说说。
在村里干部们的支持下,在杨国臣等一部分觉醒的农民的组织下,许屯村召开了宣传贷款互助合作社的群众大会,许文盛在会上面对面把一肚子的话讲给了乡亲们听。
许文盛的这篇演讲稿,说的是心里话,对于他发动群众在许屯村建立第一个农民互助中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是许文盛,是咱许屯村在外工作人员中唯一从事金融工作的。我2004年从农行工残休息后,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等单位,从事“三农”经济金融方面的研究与新型农民合作社推动工作。
今天来和乡亲们见面,就是想和大家交换交换思想,一起探讨探讨咱家乡农民如何抓住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机遇,通过合作互助,增加收入,走向共同富裕的办法;通过与家乡父老的共同努力,创办一个真正属于咱农民、由咱农民自主管理的新型合作社或合作金融组织。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些国家关于农村政策的最新动向。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大家听说过吗?这是湖北监利县某乡党委书记李昌平2000年在上书朱镕基总理的信中讲的话。这句话,不仅惊动了中南海,而且在国内引发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农业、农村、农民,统称“三农”问题。这句话,震撼了众多领导、学者的良知,很多人开始寻求破解“三农”问题的办法,并在各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今天,在他们的努力推动下,党中央推行了诸如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数月前,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省部级高层干部建设新农村培训会上,明确发出了“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号召。中央已经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国新时期建设的重要发展目标,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
国家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国家已经发出了建设新农村的号召!中央尊重咱农民意愿!中央减了咱农民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税!咱农民种粮还有补贴!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将向农村投入数千亿元发展资金(2006年投入3970亿元,以后逐年递增),对农村进行重点扶持。
建设新农村,咱农民该咋办?下面,我结合咱濮阳实际,就几个现实问题,和乡亲们交换一下意见。
第一个问题,谁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谁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农村是咱农民的家园,是咱农民繁衍生息的所在。只有咱农民!只有咱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人翁!
建设新农村,需要咱农民真心参与。没有咱农民的觉醒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任何农村改革只会流于口号,很难收到具体而实际的改革效果。
作为农村的主人,投身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咱农民的义务,更是责任!面对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号召与行动,如此好的机遇,我们没有理由不行动!
第二个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
前面,我们讲了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种认识很容易统一。有人会问,中国有2亿多农户,9亿多农民,我们怎样才能引起中央关注,争取到国家支持?有人说,我们也知道自己是农村的主人,为啥我们天天劳动,没少出力,却眼巴巴看着人家富裕了,自己却总富裕不起来呢?
咱农民,没有一户不想富裕,谁都知道!然而,为什么农户之间的差异这么大?咱农民富裕为什么这么难?走向富裕的门路怎么这样难找?我们天天想富裕的门路。
我走访过不少农户,了解农民需要什么,多数农民说需要资金!也有少数农民说需要技术、市场、政府引导组织等。需要钱,同样给钱,有的人一千能变成一万,有的人不赚不赔,有的人却赔个底朝天或花个精光。需要技术,给大家同样的技术,不同的人,不同的操作管理,结果很难一样。有人说是方法问题,我说方法没问题,关键是人出了问题!
小时候,在咱老家听过一个笑话。某村有个人,爹娘死了,留给他几亩地。人家顶着太阳劳作,他在树下乘凉;人家淘粪施肥,他捏鼻子走开……收获时,看到邻居们丰收了,他的地里除了草,没有庄稼,他急了,站在自家田里大骂:“你说怕疼,我没锄过你;你说怕脏,我没给你上过粪;你说怕热,有草给你们遮阴;人家都好收成,你们为啥让我丢人?”你说这人可笑不可笑?人家精耕细作,你懒汉不干,如结果一样的话,谁还辛苦劳动?人勤地不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做人做事,第一要勤恳;第二要脑子活;第三要淳厚,讲信用。勤能补拙;脑子活能看透事理,做事抢占先机;淳厚、信用,人家才乐意和你交往。
为进一步说明问题,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案例一,拒绝帮卸物资的农民与总也扶不起来的穷村。
濮阳县沿黄河某村,曾是市委领导包扶的贫困村。政府投资的很多钱物,多数被吃了喝了。长期以来,村子贫穷的状况变化很小。1999年,河南省农行对口包扶该村,为推动当地发展经济,工作队利用农行职工集资捐款,从南阳引进黄牛,几经周折(路上被查)运到村里后,却没有群众主动卸车。众多村民围观,要付卸车费才肯上去卸车。
大家说,这样的村子,这样的人,谁会愿意帮助他们?啥时候才能富得起来呢?
案例二,政府推动下失败的“白色工程”。
自1994年以来,濮阳县专项贷款1300万元,支持发展“白色工程”,就是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的项目。结果政府积极,百姓消极,两年后很多荒废的菜棚废墟成为乡村“风景”。形成规模延续下来并让百姓体会到好处的,全县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村落。现在,这些村子靠种菜富裕的很多,周围的村子都眼红他们。
案例三,应该是多个案例,我来和大家共同算几笔账。
我们种地需要的化肥出厂价1400~1600元一吨,卖给咱农民就成了2300元一吨;咱农民养猪用的饲料,出厂价2700元一吨,卖给咱农民是4300元一吨;咱农民辛辛苦苦收获的粮食,饲料厂收购1300元一吨,咱农民卖给小贩只有1100元一吨;咱农民卖猪是3.5元一斤,人家卖给屠宰场是4元一斤……怎么会这样呢?
案例四,农闲时,咱们的青壮年和有点知识文化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外出打工,留守的妇女和老人,不是打麻将,就是三五成群地白话,张家长李家短地惹来许多是非。收获季节,一家一户的妇女老人没办法解决收获问题,男人们不得不放下城里的工作,搭上路费奔波回家。大家都知道,每年的收获季节,城市建筑工地都要闹民工荒,工地上工资比平时高很多,而同期的车票价格也是一年中最高的。
案例一,揭示了咱农民确实有一些“愚、穷、弱、私”的缺点;案例二,揭示了基层经济工作中,政府和群众没有良好互动,没有形成建设合力的问题;案例三,突出揭示了市场定价中农户“弱小”的一面;案例四,揭示了农民互帮互助组织起来,抱团发展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为什么这样说?政策再好,扶贫难扶懒!给你提供的条件再多,懒汉的话,啥也难干成!新农村建设,只讲农民需要什么不行,政府包办取代农民意愿也不行。中央制定决策,发出号召;地方政府要尊重农民意愿,积极组织,提供服务;农民要积极参与,配合展开建设行动!讲透了,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需要的是政府和农民合力。
中央已经明确了建设新农村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的指导意见,提法很好。但是,对咱农民来说,仅仅尊重是不够的。
建设新农村,需要农民觉悟、自强,积极参与;建设新农村,农民最需要的是,有人以组织形式,引领农民抱团发展,争取更多支持,争取更大权益,走向共同富裕。
第三个问题,后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代的困惑——咱农民怎么了?
先讲两个真实的事件。
事件一,“非典”时期村镇干部难以组织帮扶队的怪事。
“非典”那年的麦收期间,我的堂弟许文海从广州打来电话,准备回家,想知道家里的麦收情况。我知道堂弟是担心家里的麦收问题,就和乡里联系,乡里答复“乡和村都成立了帮扶工作队,不用担心”。但是当我把工作队的情况告诉堂弟后,他却异常反感:“我已经和村干部打了电话,他们说的可不是这样。”
我赶忙与村干部联系,得到的回复是:“帮扶工作队在哪儿呢?地方领导都在喊口号,老百姓是各顾各,农忙时大队能抓住谁?他不回来,谁帮他们家收麦?”
事件二,喇叭也难以召集的群众。
为筹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试验基地,我到过濮阳县不少村落。遗憾的是,谈到召集群众开会的问题时,几乎所有村干部都连声叫难:“现在召集群众难啊!喇叭喊烂了,也叫不来几个群众开会。”
群众各顾各,喇叭叫不来!原来听着铃响上工的咱中国农民,难道今天就没有了一点组织性?我不得不思考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难以理解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尽管我们的生产能力和物质状况,和今天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却能够战天斗地,气概豪迈,排除万难,改造农田,兴修道路和水利工程。我们农村能够见到的基础设施,大部分是那时候修建的。那时我们主动组织起来,把自己看作是乡村的主人。
今天,农村技术进步了,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了,各种物质条件也改善了,农村以外的支持越来越多了,大家更有能力做事情了,但是今天的我们却变得麻木而无所作为了。究竟为什么?咱农民娇气了?堕落了?智力变低了?我们曾经的自信哪儿去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民的颓废呢?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这种局面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咱农民互帮互助的劲头哪儿去了?(www.daowen.com)
咱现在的农民就像一盘散沙,没有了凝聚力。原本愚、穷、弱、私的农户,现在居然习惯了松散。我们打麻将、推牌九、醉酒闹事,却对水旱荒灾、市场的挑战熟视无睹。
为什么有些地方各种资源都很丰富,但是反而不如自然资源条件差的地区发展快?有些地区虽然发展得比较快,人们衣食丰足,却空虚无聊、无所事事,村里出现的问题并不比贫穷的村子少,富裕也并没有使各种社会问题、各种公益问题得以解决,有时甚至是发展越快,麻烦偏偏越多。
我们已经走进了一个政府上面喊、群众没动静的奇怪时代。我们好像都在默默地等待。等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如果有人问我们缺什么?我们就说缺钱、缺市场、缺技术、缺项目,什么都缺。问我们怎么解决?我们会干脆地告诉他,等待政府的扶贫,等待外界的支援,甚至会很坦率地请他们帮忙修路、安自来水、卖农产品。然而,如此巨大的需求,即使基层政府也无能为力,所能做的事情只能是给些物资援助,有时连物资支援也难以做到了。
是基层政权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还是咱农民素质需要提高?农村的现实说明了:精神贫困是农村最根本的贫困。所有的问题,表面看是农民个人素质能力的下降和基层政府组织群众无力,实质却是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缺乏群体关爱。包产到户后只强调单打独斗,而忽视了团体力量,才是真正的根源!
咱农民依靠个人力量,根本没有克服天灾人祸的能力,也无法应对来自其他群体的利益侵害。我不得不对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行深入思考,并关注到这样的情况:设计中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非常科学的。但在现实实践中,原本包括的“联产”和“责任承包”两个方面,却被理解成了单纯的“包产到户”。
中国南方民营经济互助合作发展的经验,给了我这样的启迪:没有农民的觉悟,建设新农村很难上升为实际行动。没有农民的真心参与,新农村建设只能是空洞的口号。农民不组织起来,不可能与任何单位对等谈判来保护属于自己的权益,也根本不可能借助政策优势,争取到国家发展“三农”的巨大支持。农民自强,联合起来提高自身的组织化程度,把联产承包责任制“统”的方面补起来,是新农村成功建设的重要前提。
第四个问题,农民如何走向共同富裕?
2004年下半年,我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小额信贷试验进行了4个月调研,所有人都似乎明白“一家富不算富”的道理。
然而,为什么个别富裕了的人,宁愿千金斗富或者养狗,也不愿意帮扶穷人?为什么有的人富了反被乡邻孤立?为啥咱农民生活好了却睡不好觉,害怕被偷、被抢?为啥打工兄弟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儿,却始终担心拿不到工资?兴许农村长大、一直从事农村研究的缘故,我经常想这样一些问题:咱农民能不能像城里人那样生活,住高楼大厦,退休了也能拿工资?咱农村的青壮劳力,能不能不出村就能挣钱?
但是,答案却很奇怪——能也不能!为啥这样说?不能,是因为在眼下农民短期实现上述目标根本不可能;能,是因为只要找对了路子,大家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合作互助,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
南街村和华西村都是闻名全国的富裕村。我们学习小岗村分田包产到户的时候,南街村和华西村的干部群众一条心,团结起来进行了合作制改造。现在,两村人口都是几千人,人均资产都是好几百万,外来工人都有好几万人。
南街村、华西村和中国南方民营经济发展的大量事实证明,没有农民自身组织化程度的整体提高,共同富裕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维持农村土地承包基本经营制度,创办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和农村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水平,代表着中西部地区农村未来发展建设的基本路径。
应该提醒乡亲们的是,国内第一个包产到户的村子,安徽小岗村在土地入股框架下,走上了合作开发的新路。
国家建设新农村需要群众参与并行动起来,农民需要国家支持。当代中国,急需探索一种全新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这种模式必须能够给多数农户带来好处,让多数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这种模式必须有利于整个村庄甚至多数农村发展。
抓住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大好机遇,合作互助,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支持,带领社员走向共同富裕,显然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选择。
第五个问题,谁为咱“三农”发展买单?
为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重要方针。
谁为发展“三农”买单?第一是农户家庭。农户作为农村建设主体和发展的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发展“三农”的第一买单人。当然,受资金水平制约,农户资金一般只能支持小微创业启动,仅能做引玉之砖,却无法支撑大型投资、公益设施等。第二是国家。扶持“三农”发展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市场配置原则,国家买单应投向大型投资、公益设施等农户难以解决的方面,或者能够引导农业方向性调整的大型开发性产业。到户支持工作,可委托中介组织解决。第三是涉农职能部门等。第四是金融企业。投资“三农”是金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抉择,贷款和利率是最灵动的市场化资金运作手段。
弄清谁为发展“三农”买单,可以有效解决多方思想问题,确立农民农村建设主体地位,打破国家包干买单的惯例,为建立多层次投资“三农”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六个问题,农民能办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吗?
必须想办法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必由之路。然而,到农村去,多数农民会谈到发展缺资金的问题。到金融机构去,多数人会强调老百姓不讲信用,巨额贷款回收困难。了解中国农村金融状况,你会感到中国金融改革正走进一个怪圈之中。
真相究竟如何?真是老百姓不讲信用,金融机构才不对咱老百姓发放贷款吗?咱老百姓在银行和信用社贷款的比率最能说明问题。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其上报国家贷款覆盖率是70%,就是说他们的贷款支持已经覆盖了全国70%的农户家庭。学者们不相信,覆盖率70%,农民还会贷款难?于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安排了千名农村大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深入农村进行调研,结果偏远地区与集镇地区折中后计算出来的结果只有20%。
咱濮阳怎么样?2005年5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杜晓山书记与储英奂研究员调查了濮阳某乡,结果农户贷款覆盖率只有4.1%,民间高利借贷是农民融资的最主要形式。4.1%的覆盖率当然不能说明老百姓不讲信用,反而证明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确实严重存在!
我个人1995—1998年,以“流动银行”创造了濮阳市农行信贷资产质量“八五二达标单位”的基层实践案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小额信贷12年试验,都证实了中国农民是国内最讲信用的群体。
农民能办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吗?能!
《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改革意见,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小额信贷组织”做出了重点安排。
破解“贷款三难问题”,只有创建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信贷合作组织,才能有效解决。
第七个问题,我们干什么来了?
今天,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来和大家一起探索走向共同富裕的办法。这次来呢,带来一个模式与大家商量。
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试验基地,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院长的新乡村建设中心合作推动单位。
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正在推动的一项高尚而伟大的事业——传播合作互助思想,以贷款为媒介,宣传组织培训农民,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创建真正属于咱农民自己的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产业化经济,探索破解农村贷款难问题的新模式,探索适合全国多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奔向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径。
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将以这里为发起基地,与咱群众一起搭建四大平台:
一是搭建社员互助合作平台。传播互助合作思想,引导社员组建生产互助组织,解决农民工农忙季节返乡和城市农民工短缺问题,不断提高农民互助生产规模,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
二是搭建国内外资金下乡、贷款帮扶农民平台。以互助发展为基础,创建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小型“合作银行”,探索解决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组织和资金问题,逐步解决技术和市场等问题。
三是搭建生产厂家农用物资下乡直销和农产品批量销售平台。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引导社员团购、团销,逐步解决单一农户因弱小而无法解决的产品竞价不对称问题,千方百计增加社员收入。
四是以中心图书室和文艺队为骨架,搭建农村社员文化活动平台,提高农民文化素养,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有人不信!
我今天来了,不只是想和大家通报一下贷款互助合作社的信念与追求,而是要告诉大家,我们是来为大家办实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无偿捐赠的6万元的图书已经运到了濮阳;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现在就和我们一起行动,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一切!
立意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小额信贷已经试验了12年,取得了巨大成功,最成功的点就在河南南阳地区的南召县。与我共同推动新型合作社的吉林姜佰林先生等已经先行一步,在北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节目专访《春天的约会》,对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关注农民致富。吉林梨树县夏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山东鱼台姜庄农民合作社、兰考农民合作社的部分社员参加了访谈,节目在2006年3月4日晚上已经播出,我给大家带来了光盘,供大家参考。
如果大家认为可行的话,请大家配合我,咱们共同做好。感兴趣但有疑虑的乡亲们,可以组织起来,由我联系,带领大家一起去就近的南召、兰考基地考察。
许文盛的这次演讲,讲的是心里的话。他的话由深入浅,由大入小,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理论结合实际,既生动幽默,又合情合理,讲得入木三分,许屯村的许多乡亲听得入了神。
或许,乡亲们一下子并不能完全明白许文盛所讲的这些道理,但他们确认,许文盛绝对不是回来搞传销的。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则听懂了许文盛的话。
他们明白,许文盛这次回来,就是要为乡亲们办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情,要在许屯村组织大家创办起来一个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农民互助中心”,这个农民互助中心就是为老百姓谋福利、是老百姓自己说了算的“农民银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