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民的儿子,许文盛身上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作为参加工作的职工,他对自己的工作满怀热情;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他对自己的未来满怀信心。
许文盛在农行经历了业务员、出纳、会计、纪检监察、信贷科员、支行团支书、营业所主任、中心营业所主任、信贷科长等众多岗位。他每天除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读金融理论方面的书籍,挑灯夜读,孜孜不倦。人们说知识是大海,永远也学不完。许文盛越是钻研学习,越是感到自己金融知识的不足,此时他才感觉到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还十分有限。在工作当中,要想把工作做得更好,还需要不断学习,积累自己在金融方面的理论知识、工作经验。许文盛越是钻研研究,越是感到农行的现实实践与理论的差距,就加班把自己的感受形成文字,发表在《农行财会简报》等农行内刊和《濮阳日报》等刊物上。
有同事看许文盛学习很刻苦,就善意地对他说:“许文盛,你是金融学校毕业的人,知识已经够多了,还这样刻苦学,何苦呢?知识够用就行了。”
许文盛一副书生的样子,笑笑说:“知识这东西,学不完学不尽,现在越学越感觉自己在学校学的知识太浅了。趁着年轻有精力,闲着也是闲着,干脆多学点东西,将来总有用的。”
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工作和生活。针对老百姓信用观念比较淡漠、对金融知识了解比较少的问题,许文盛主动与濮阳的县乡广播站联办了《金融随话》专题节目,面向农村农民宣传金融知识,受到了很多农民听众的欢迎和喜爱,当时有媒体还曾专门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日子像流水一样过去了,许文盛转眼已经在农行工作两三年了。
许文盛熟悉了农行的运转机制和工作方法,对农行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存在的问题,都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同时,他也熟悉了社会,尤其更加熟悉了农村和农民,他对金融与社会各个层面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许文盛一直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随着对农行系统的了解和思考,让他的内心时时有一种冲动,有时甚至是一种澎湃的激情。于是,许文盛在工作之余拿起了笔,将自己对农行业务的思考,对金融发展的思考,倾注于笔端,写成了一篇篇或短或长的文章。
后来,他又把这些文章投稿到濮阳市农行办公室。因为写文章,许文盛结识了市农行办公室的葛东良、张黎明、张西安、张文甫,政宣科的王守建、王晓丽,信息科的孙其学、张虹。
葛东良是濮阳市农行办公室的老人,经常编辑金融理论方面的文章和信息。当他发现许文盛寄来的稿子时,眼前突然一亮,觉得许文盛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年轻人。他认真阅读许文盛的稿子,发现他写的内容很有新意,有的文章还比较有深度,于是他就亲自修改许文盛的稿子,在农行的内部刊物上发表出来。有时发现许文盛特别好的稿子,他还帮忙推荐到省分行和更高级别的刊物上发表。(www.daowen.com)
葛东良的赏识、支持和帮助,进一步激发了许文盛对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探讨,所写的金融理论文章也就越来越好,越来越有思想和深度,一些文章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重视和好评,许文盛成了濮阳农行金融理论方面的年轻“专家”。素不相识的省农行财会处处长李石成认为许文盛“金融理论过硬”,专门向濮阳县市农行的领导们推荐。
1993年,年仅24岁的许文盛,写下了他有关金融理论探讨方面的重要文章《挑战,机遇,竞争——新形势下农行发展战略杂谈》。他在文章中提出,农行必须在不断改革中寻求发展,城乡联动,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实现战平或战胜其他商业银行的目标。
这篇文章不仅受到葛东良的称赞,还受到了市农行、县农行领导的关注。
后来,许文盛又相继写出了《忧患 创新 发展——来自农行一线经营管理的调研报告》等一批有分量的金融理论文章,还完成了长达6万余字的重要的金融理论文章《县区农行改革论》。
以实践检验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许文盛一直十分期待将他的金融理论付诸实践。
1995年,时任濮阳县农行团支书的许文盛,主动向所在县支行党组请命,要求下乡锻炼。人家都是想方设法从基层调往县农行,许文盛却要求从县农行机关调到基层去锻炼。县农行领导对许文盛的这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十分肯定。
1995年5月,濮阳县农行正式任命许文盛为濮阳县农行习城营业所主任,满足了他下乡锻炼的愿望,也期待他能在这个老大难的习城营业所,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果不其然,许文盛来到习城营业所后,理论结合实践,争取县农行和乡党委乡政府的支持,大胆进行内部改革,团结各方,化解矛盾,扎实有效推进工作,不仅解决了习城营业所多年遗留的诸多疑难杂症,还成功打造了闻名河南农行系统的“流动银行”和“信贷资产质量八五二达标习城案例”,被省市县农行号召在系统内学习,并推举为“中青年干部必须提拔对象”。许文盛也因此获得了许多荣誉,被市农行推荐在《濮阳日报》参加第一届“濮阳市十佳青年”竞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