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从未走过的路,肯定是荆棘密布。虽然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经从北京给濮阳市政府发来了《关于探讨在河南省濮阳市筹建小额信贷试验基地可行性的商函》,但作为一件涉及金融的非常敏感的新生事物,当地政府的干部中,有人有尝试的意愿,更多的人担心风险。到底办与不办、搞与不搞这个试点,从市政府到各个部门,大家都在犹豫之中。很多部门的领导和办事人员,对这件事情都抱着宁肯不办也不冒这个风险的态度。
曾经的岁月,曾经的人,曾经的事,虽然都成为过去,但难以忘记。那18个月的经历,为筹办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所走过的路,对于许文盛来说,其实就是他人生的一次“长征”,是他追求他心中伟大事业难忘的“寻路记”。许文盛自己称,自己和贷款互助合作社所走的道路,是一条“天路”。“天路”之难,甚于上青天。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小额信贷试验基地,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其实肩负搭建资金下乡帮扶农民的桥梁、探索新的合作金融的发展路径、打造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银行和探索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金融扶贫难题等诸多任务。
许文盛立志把极度分散了几十年的农民家庭,重新发动走互助合作道路,重新组织联合起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
在许文盛回到故乡濮阳之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经在全国6个地方进行了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合作社的建设和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很难解决贷款回收的问题,也很难解决发展迟缓、难以壮大等问题。
乡村贷款难回收、业务难开展的问题,尤其是扶贫性质的贷款难回收的问题,症结何在呢?又如何去解决这一难题呢?
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属于农民自己的银行,让农民成为主人,让农民成为社员和股东,让合作社的利益跟农民的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让贷款互助合作社成为帮助千家万户的“农民互助银行”,那么这一切问题,或有可能迎刃而解。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在21世纪之初的中国,包产到户、单打独斗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主流。如果没有人组织农民,谁又能改变这种困窘的现状?
当时,因为金融审慎政策,国内还没有正规获批的小额贷款公司,也没有获批有农村贷款功能的金融合作社。至于许文盛要筹办的农民互助贷款性质的金融合作社,在当时来说,可以说绝无仅有。
对于具体要负责这件事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而言,多数人认为,这件事看上去确实是个好事,但发展前景又会怎样呢?既然是试验点,就肯定有它的风险,它的风险谁来承担?对于具体的部门和人员来说,这无疑就是烫手的山芋,谁又愿意去接手、去办理、去承担责任呢?
难,很难,非常难!(www.daowen.com)
如果是换作别的人,或许这件事早早地就夭折了。
这件事遇到了执着的人,执拗的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人。
许文盛说:“干一番事业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只是不知道这件事情的难度这么大,但既然回到了家乡,既然肩负着使命,我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件事情办成,不负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的重托,不负杜晓山老师的期望和信任。”
许文盛还说:“红军长征苦不苦?红军经历两万五千里的艰难长征,最终胜利到达了陕北,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我许文盛是农民的孩子,不怕吃苦,不怕困难。这成了我心中金融报国的伟大理想,我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实现它。”
法国伟大的作家福楼拜说过一段大意是这样的话: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的那天。
许文盛应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敢于在逆境中以勇敢之意志去挑战困难和命运的人。他宁愿放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的工作,也要回到濮阳办这样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许多人并不理解,也很难理解。甚至有人认为,许文盛有点疯,这家伙太执拗,是一个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人。
其实就算是许文盛的家人,当初对他做这件事也是半信半疑,也并不十分支持。他的老父亲,他的妻子,他的岳父,只是听他一次又一次地讲述贷款互助合作社的美好前景,才放弃了对他的反对。
在许文盛的同学朋友当中,因为他的执着和努力,因为他们对他性格的了解和人品的信任,竟有几个同学朋友愿意支持他。在他筹备贷款互助合作社注册资金时,除了亲人们的支持,就是这些同学朋友的支持了。
历经千辛万苦去自筹启动资金,目的是要筹办一个未必能成功的小额信贷试验基地。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和抱负,没有情怀和追求,想必这样的事情很难执着地做下去。
许文盛从未为这件事情后悔过。
知子莫若父。许文盛的父亲说:“文盛从小就是一个比较好学、比较执拗的人,他认定要做的事情,八匹马也拉不回,就算撞了南墙头破血流了,他还不会死心。他这样的性格,能成事,可是少不了吃苦受罪。他愿意干的事情,明知道不是瞎胡干,就支持他干吧,能支持多少支持多少。这些年,文盛事儿是干成了,可也真是吃苦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