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出台惠农政策,增强农业抗险能力

出台惠农政策,增强农业抗险能力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粮食的生产依赖于农民,但目前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严重,农业生产“后继无人”。政策补贴还得注意到区域间的协调问题。农民往往会选择购买农业保险,满足避险需要。因此要从国家层面上制定相关的粮食保险赔付条款,防止保险公司运用自身体量,与农民签订“霸王条款”,让农户投保、避险落于实处,能够获得相关的利益赔偿,增强农业抗险能力,进一步激发种粮农户的积极性。

出台惠农政策,增强农业抗险能力

粮食的生产依赖于农民,但目前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严重,农业生产“后继无人”。究其根本还是农业生产附加值低,农民种植粮食收入低,其追求更好的生活就要放弃土地生产,外出务工。这就需要给予种粮农民足够的激励,应在合理的规则框架下,以政策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通过政策给农民创收、增收,给予农民一定的种粮支持。[22]对玉米大豆生产者进行补贴,对小麦水稻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3]通过完善产业链利益链接机制,提高农民种粮所得的收益。政策补贴还得注意到区域间的协调问题。粮食主产区承担着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但是因为第一产业附加值较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进一步导致政府财政收入低,财政艰难。粮食主产区需要在政绩考核中拿到好成绩,这使政府缺乏加大粮食领域一系列投入的激励,没有动力发展粮食生产。地方政府寄希望于发展附加值更高的第二、第三产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经济,在乡镇设立工业园,吸引加工业,农田被占用,农业生产人口转入其他产业。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粮食主产区要重视粮食生产,要发展特色农产品,就要适当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种粮补贴,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相挂钩的机制,落实“谁种地,谁受益”的原则,提高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的积极性,增加产粮农民的收益,增强粮食生产动力。

中国大部分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年际变化大,我国水资源相对短缺,自然灾害频发。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民就面临着遭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的困境。农民往往会选择购买农业保险,满足避险需要。农业保险避险虽然在推进,但是在实际情况下,保险公司很难按照自然灾害、病虫害造成的减产给予真正的赔付。因此要从国家层面上制定相关的粮食保险赔付条款,防止保险公司运用自身体量,与农民签订“霸王条款”,让农户投保、避险落于实处,能够获得相关的利益赔偿,增强农业抗险能力,进一步激发种粮农户的积极性。(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