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失落的农业与农民的困境

失落的农业与农民的困境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某些人、某些国家看来,农业的失落与经济的发展是同义的,农业越失落,经济越发展。笔者认为,这才是农民与城市中的市民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同时,基于农民的收入较低问题,很多学者在呼唤政府出台类似于美国、日本的农业补贴,觉得只要出台农业补贴,农民的收入会增加,农民的积极性会提高,我们的粮食产量也会增加,好像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巨额补贴的确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会使农民种尽可能多的土地。

失落的农业与农民的困境

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似乎意味着农业的兴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纵观人类的经济发展史就会发现,自从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就宣告了农业的失落。在某些人、某些国家看来,农业的失落与经济的发展是同义的,农业越失落,经济越发展。有时人们在评判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时,甚至会以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判断,农业所占比重越小,似乎就意味着经济越发达。当然,生产力的进步使农业的效率大幅度增加,进而导致劳动力释放,农民向更高的产业转移,这是皆大欢喜的事。但是现实总是有一些走样。我们农业的现状是什么呢?现状是,粮食需求大,食物价格高,资本愿意进入农业,却没有人愿意做农民。为什么没人愿意做农民?暂且不论其他各种农民与市民的差别,此处只论农民的低收入。为什么农民的收入这么低?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劳动力的优势,中国的低端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许多亚洲国家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在低端制造业的带动之下(当然也包括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的快速建设),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被称作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的出现,一是由于城市对低级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由于农村人口爆炸带来的劳动力的剩余。所以尽管大量农民工进城,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不大。三、四线城市的公务员和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在3000元左右,而进城务工人员的平均工资并不比这一水平低。可见,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是不能算低的。[6]进城务工人员特别节省,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费控制得很低,其大部分工资储蓄起来,邮寄回家乡。农民有了储蓄,几乎全部用来修新房,或者购置一些家用电器

笔者认为,这才是农民与城市中的市民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首先,农民的资金不能转化为资本,而且农民除了把钱存在银行,完全没有其他投资方式。在轻微的通货膨胀下,农民的血汗钱在他们不知不觉间贬值了。即使农民将钱用于修新房,但是这和城里人买房完全是两回事。当农民的钱转化为农村的不动产,意味着他的钱就这样蒸发掉了。因为在农村的不动产,几乎没有什么交易,更不要谈升值。所以农民根本不会有财产性收入。而对于城里的市民来说,财产性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尽管农民通过外出打工,做最辛苦的工作,所得的工资并不低,但这依然改变不了城乡差距拉大的现状。说得更简单一点,即城市的发展比农村更快一些。

所谓的城乡差距和农民收入低其实是同义词。城乡差距似乎是发展的必然。所有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这一过程。那么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想缩小城乡差距,只有一个办法,即让农民变少。欧美发达国家日本和中国台湾无不是如此。如果不让农民变少,永远不可能缩小这差距。在中国如此庞大的农民数量下,尤其如此。

如何让农民变少?答案只有一个,即让部分农民向其他产业转移。过去20年,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已经很不错:大量的制造业发展起来,吸引大量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但是由于中国农民基数太大,一是现有的产业容纳不下那么多农民,二是农民进城后,只是其劳动力进城了,其人却被城市所排斥。[7]进城务工人员其实并未真正进城,他们还是农民。

同时,基于农民的收入较低问题,很多学者在呼唤政府出台类似于美国、日本的农业补贴,觉得只要出台农业补贴,农民的收入会增加,农民的积极性会提高,我们的粮食产量也会增加,好像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了。[8]真的是这样吗?

先来看我们的现实状况。中国与别的国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我们有14亿多人。14亿多人,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现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的很多行业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人,并不需要制造那么多产品,包括我们的制造业。而且现在制造业在中国几乎已经达到一个峰值,劳动力的优势在逐渐丧失,制造业在向别的地方转移[9],我们的制造业就更加不需要那么多人。很多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只能回到农村。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返乡潮。假如我们此时出台类似于美国的农业补贴,会导致什么后果呢?来看美国的例子。美国的农场数在1935年为681万家,到1950年下降到565万家,到2006年下降到209万家。可以看出,美国几十年间农场数锐减,减少了470多万家。[10]农场数锐减的背后是农民的锐减,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的内部竞争会将很大一部分农民挤出这一行业。被挤出去的农民何去何从呢?只能是进城。如果能找到工作,就变作市民,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变作游民。这是补贴必然导致的后果。巨额补贴的确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会使农民种尽可能多的土地。种的地越多,补贴就越多。但是地是有限的,如何才能种得更多呢?兼并。优胜劣汰,产量高、技术好的会兼并产量低、技术差的,大户兼并小户,最终形成巨头化。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有大量资本进入农业,这大量的资本就是兼并的前提。兼并会导致什么?巨头化的农场主会带来技术的提升,带来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带来产量的增加。但是这样的农业还能包容多少农民?由于土地的有限性,这样的农业并不需要太多的农民,为了保证高效益、高收入,一部分农民会被挤出来,农民就失业了。

当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地区)进行高额补贴带来的各种好处时,也不应该忽视这些发达国家(地区)进行农业补贴的背景。美国真正进行大规模的政府补贴始于1929年。[11]这正是美国空前严重的大萧条时期。当时由于大量粮食堆积卖不出去,政府拿出5亿美元资金专门成立了主管部门来对粮食的销售进行补贴。[12]当然,美国当时是处于大面积的失业状态,其补贴纯属一种救济形式的补贴。1929年之后,美国推出了罗斯福新政,不久,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者使得补贴政策得以延续,因为罗斯福新政使得大批失业人员回到工作岗位,同时二战的爆发刺激了美国的粮食出口,使得美国的农业能够容纳足够多的人。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依然持续着对粮食的补贴,而在此期间,美国的农业人口开始锐减。[13]严格说来,美国的粮食产量一直处于过剩状态。而且从20世纪50年代起,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得到巨大发展,尤其是其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为其从农业释放出来的劳动力提供了去处。即便如此,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还是一度大大减少了对农业的补贴。[14]欧洲、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农业补贴大约都有这样相同的背景。

作为后发展国家,如果我们只看到别人进行农业补贴带来的好处,而忘了其农业补贴的经济发展背景,贸然模仿,进行高额补贴,结果会怎样?首先,我们的产量会增加,但是我们增加的产品能否竞争过美国、欧洲的产品呢?如果竞争不过,那么进口还会继续。我们的产量增加而又卖不掉,那么部分农民必然会被淘汰。尤其是我国如此众多的农民,若有1/5从农业中转移,对我国的就业都将形成巨大压力。

所以如果出台高额的农业补贴,尽管会带动一部分农民的收入增加,但同时必然导致大量农民连农民也做不成。这些失业的农民怎么办?他们将何去何从?他们只有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但是能转移成功吗?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农业进行高额补贴,是因为他们的第二、第三产业有巨大的空间可以容纳这些失业农民,即便如此,一些发达国家依然处于高失业率状态。而且他们的农民基数本身就不高,这是中国所不能比的。

世界上有这么多发展中国家,但很少有哪个发展中国家能实施高额的农业补贴,一是这对政府财政要求太大,二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第二、第三产业都不发达,没有空间来容纳失业农民。这对中国来说同样如此。要想进行农业补贴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先发展好第二、第三产业,使得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这对农民如此多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

笔者并非反对农业补贴,只是想说明,对一个有着众多农民的国家进行农业补贴会带来什么后果。后果就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将被释放。而我国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即劳动力过剩。所以农业补贴绝对不能单行,最好是在其他产业有了较好的发展之后,最起码也要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并行。

从全球范围看,贫富分化已经相当严重,最富裕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最穷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差巨大(以2009年世界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例:卢森堡113043美元,刚果184美元,布隆迪137美元)。然而这并不是最让人担心的,因为对极度贫穷的国家和人民来说,更让他们担心的是这种贫富分化的趋势并没有消减,在可预见的未来,这样的差距甚至会进一步拉大。他们的担心并非没有理由。在资本主导的世界里,公平并非真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这才是真理。并且这一真理已经被从资本主义兴起到今天数百年的历史所证明。对于弱国来说,因为穷,他们没有好的教育,没有人才,没有科技,更没有资本;即便有部分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他们也无法充分利用,无法将资源转化为资本,于是他们只能依赖于有资本、有技术的西方国家,而这样只会让富者更加地富有。

全球化将穷国上升的阶梯阻断了。正如上文所说的农业补贴,富国可以进行巨额补贴以让其农产品横行世界,但是穷国做不起,也不能做,只能任由自己的农业被一点点侵蚀,最后变得更加依赖。

强国有太多的优势——资本的优势、技术的优势、金融系统的优势,每一样都让弱国无法招架。当这一切铁一样的事实放在世人面前,这时候再来说仅凭增加产量就能解决粮食短缺和饥饿,还会有人相信吗?

以上所说的贫富分化是从全球视野来说的,但这对于中国单独个体的研究同样具有意义。

中国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是明显的,在这样的差距之下,尽管中国的谷物产量自1980年以来一直位居世界首位[15],中国部分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尽管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10年连续增长,尽管中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并且进口量在逐年递增,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人面临着粮食的相对短缺,依然有一部分人靠着救济粮生存。虽然目前我国国内的粮食短缺并不严重,但是随着国际粮价的上涨以及食物价格的整体上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此表示担忧。(www.daowen.com)

上文已经提到,要让农民增收的唯一办法是让农民数量减少,这里所说的减少是指其他产业的发展将农民吸纳并包容。当然,在其他产业得到更好发展的同时,由于失业农民能够得到收容,政府便可适时推出农业补贴政策,进行农业结构的改革。所以政府高额农业补贴政策应该是伴随着其他产业的升级和发展,而非单行的农业补贴。从产业位置来说,身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只能是被其他第二、第三产业带动,而不能让农业来主动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1]持这种观点的有莱斯特·布朗、拉吉·帕特尔、尹成杰等。

[2]茅于轼、赵农:《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第198页。

[3]生物学家指出:在生态系统中,每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大约只有10%的能量能够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见http:∥wenwen.soso.com/z/q97644392.htm,2011-11-10。

[4]周立:《小农经济与食品危机下的“一家两制”》,http:∥www.cnoa360.com/news/21159732.html,2013-06-23;徐立成、周立、潘素梅:《“一家两制”:食品安全威胁下的社会自我保护》,《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第5期。

[5]《告别廉价粮时代》,http:∥www.outlookchina.net/template/news_page.asp?id=2152,2014-10-11.

[6]邓海建:《农民工高工资,都是辛苦钱》,《法制日报》,2012年12月3日。

[7]中国现行的户籍政策让进城务工人员难以融入城市。

[8]张秀倩、刘海彬:《美国、日本、印度的农业补贴政策比较》,《世界农业》,2012年第11期。

[9]颜颖颛:中国告别廉价劳动力时代,制造业工资已迅速上涨,http:∥www.cnstock.com/gonggaojd/xxjm/xxjmnr/201106/1378250.htm,2011-06-27。

[10]周立:《极化的发展》,海南出版社,2010年,第40页。

[11]U.S.Department of State,Farm Policy of the 20th Century,http:∥economics.about.com/od/americanagriculture/a/farm_policy.htm.

[12]American President:A Reference Resource,http:∥millercenter.org/president/hoover/essays/biog raphy/4,2014-02-03.

[13]John L.Shover,First Majority,Last Minority:the Transforming of Rural Life in America,DeKalb: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6,p.6.

[14]U.S.Department of State,Farm Policies and World Trade,http:∥economics.about.Com/od/Americanagriculture/a/farm_trade.htm,2013-09-08.

[15]王洁、杨武:《新编中国经济地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