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盟、中日韩大米储备:历史背景与建立

东盟、中日韩大米储备:历史背景与建立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的建立基于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的签订,是制度化的国家间粮食安全合作关系。[6]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的缔约方由代表东盟成员国、中国、日本和韩国政府的机构组成。在各缔约方批准后,《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协议》于2012年7月12日生效。随着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

东盟、中日韩大米储备:历史背景与建立

目前世界粮食消费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人口基数大,粮食消费刚性增加;饮食结构改变,粮食需求增加。但在气候不断恶化、洪涝旱灾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粮食供给和价格脆弱性越来越严重。一方面,由于耕地与水资源有限、粮食单产提高缓慢、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世界粮食产量持续增加比较有限;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增长、饮食结构调整、粮食用途增加等,世界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的趋势。

粮食安全终极目标则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一般而言,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本国有较强的粮食生产能力,二是粮食进口有较强的保障。本国粮食生产能力与进口能力共同构成了粮食安全的二维空间。在世界粮食安全风险不断增大的条件下,区域粮食合作作为地区粮食安全治理的一道重要保障,处于关键的地位。

大米储备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大米不仅仅由政府持有,工厂、农民、零售商、家庭等也保有一定数量的大米储备可以随时释放以应对紧急情况。大米储备作为一种短缺时的应急资源,对于维持大米价格稳定极为重要。而储备量与价格之间如此密切的关系,也导致了各国对于政府及私营储备信息的披露持极为谨慎的态度。但是,信息的不透明性恰恰加强了危机到来时由于信息缺失而导致的恐慌,出于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在粮食价格上涨时,家庭和私营部门为了减少损失,有意识的加大粮食的囤积,进一步推涨粮食价格,恶化价格危机。因此,区域间粮食储备的合作在提供应急援助的同时也着眼于解决粮食信息不透明的问题,稳定区域内粮食价格,保证粮食贸易在合理条件下正常进行。

区域粮食合作的构想早在1979年5个东盟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签署《东盟粮食安全储备协议》时就已经产生,该协议指定了87000公吨的专用大米系统,[1]称为东盟紧急大米储备(ASEAN Emergency Rice Reserve,AERR),[2]但在随后的30年里,东盟紧急大米储备并没有起到任何实质的作用,它所建立的协商调解机制也没有得以实施。虽然在这30年里,确实发生过诸如印度尼西亚受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干旱和森林火灾导致的粮食短缺等满足《东盟粮食安全储备协议》规定的“紧急情况”,但由于东盟紧急大米储备为了防止各国为减少使用贸易进口程序而大肆利用的大米储备而制定的严苛的规定和低下的运行效率使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决策者并没有利用《东盟粮食安全储备协议》调用大米储备,而是选择了直接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等机构贷款,[3]通过贸易方式增加粮食进口。

直到历经了2000年的粮食价格危机后,考虑到粮食价格受到极端天气等不可测因素的巨大影响,人们担心粮食价格的高度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将反复发生,粮价会长期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同时,最初的成员国意识到,合作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东盟内部,其他东亚邻国的加入将会加强区域间合作发展。2002年,东盟成员国与中国、日本、韩国真正开始了在粮食储备方面的区域合作。换言之,东盟与中日三国建立的东亚紧急大米储备(East Asia Emergency Rice Reserve,EAERR)试点项目开始正式实施,[4]各国希望可以通过在试点项目上的合作寻找到一种可以满足紧急需求的粮食储备机制,与东盟紧急大米储备(AERR)不同,东亚紧急大米储备(EAERR)试点项目的主要目标从保障粮食安全转向了推动农业贸易自由化并增加了大米实物库存。该试点项目由日本政府牵头,泰国政府主持推进,并接受由各成员国成员构成的指导委员会的监督。指导委员会的成员由每个成员国派出一名代表组成,其秘书处由泰国政府主持。在项目的初始阶段,泰国政府为其提供了主要的办公场所与人员帮助,而日本政府则给予了主要的财政支持。该试点项目的专用储备达到了787000公吨,并通过实施一级项目和三级项目为东盟提供了超过10000公吨的大米,[5]其主要的释放对象为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和菲律宾。同时,试点项目的成功也让东盟及中日韩地区认识到共同合作来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性。(www.daowen.com)

2008年到2009年由于供应短缺和出口限制的影响,世界粮食价格飙升,区域和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性凸显,东盟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立足够的大米储备作为缓冲,以稳定市场并应对危机。在见证了东亚紧急大米储备(EAERR)试点项目的阶段性成功之后,13个国家决定将该试点项目扩展为一个长期项目并于2010年终止了该试点项目,计划建立永久性的项目,即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ASEAN Plus Three Emergency Rice Reserve,APTERR)。与东亚紧急大米储备(EAERR)试点项目最大的不同在于,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成立了专门的秘书处来维持、辅助和监督整个机制的运作过程。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的建立基于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的签订,是制度化的国家间粮食安全合作关系。

在前期尝试和探索的基础上,东盟与中日韩进入了筹备阶段,按照试点项目的承诺,各国共为该机制专储787000公吨大米以应对该地区源自自然灾害、人为突发事件和人道主义援助对大米的紧急需求。[6]

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的缔约方由代表东盟成员国、中国、日本和韩国政府的机构组成。2011年10月7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的第11届东盟与中日韩农林部长会上,东盟与中日韩(10+3)的农林部长正式签署《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协议》。[7]时任中国农业部党组成员朱保成出席会议并代表中国政府签署协议。在各缔约方批准后,《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协议》于2012年7月12日生效。[8]2012年10月28日,在老挝万象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农业部第十二次会议上各国达成了共识,将在泰国曼谷设立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的秘书处办公室。[9]秘书处负责协调和促进该合作机制的良好运行,泰国农业与合作部委派农业经济办公室为秘书处提供办公场所,并作为东道国与该秘书处之间的协调机构。[10]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应运而生。

随着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于2013年3月27日正式确立为永久性机制,这次活动也标志着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秘书处曼谷办事处的正式启动。自此,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秘书处的日常运行得到了各缔约方共同提供的运营资金的财务支持。2016年8月6日,泰国国家立法议会通过了《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秘书处保护行动法》。该法案的执行将确保根据泰国国家法律保护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秘书处的活动。至此,该机构得到了泰国的法律认可,并且获得了法人资格。[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