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绿色革命”时,印度引进了先进的生物技术,以杂交技术为代表的作物改良方式将水稻从高秆变成了抗倒伏的矮秆,大大提高了水稻的抗逆性。杂交技术又将水稻产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是任何一项技术都有其缺陷,杂交法改良作物周期长,结果不确定性大,失败率高。于是在提高产量上再一次遇到了瓶颈。这时候的科学界早已公认DNA是遗传物质,基因研究更是一日千里,人们开始思考,既然生物的一切都由基因来控制,那么能否通过改变基因的方式来培育高产、抗逆的作物新品种?这种想法也就是转基因技术的雏形。人们开始在实验室里尝试这种技术,从微生物到植物再到动物,基因的相互杂交突破了物种的界限。终于人们制造出了能够生产胰岛素的大肠杆菌,继而又有转基因烟草、转基因番茄等。随着基因组计划的开展,对于某一物种,包括人类全基因组大规模测序,使得人们对于基因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基因技术的进步和转基因的精准改良、大幅增产等优良性能也逐渐被全世界所公认。印度当局突然发现,国内应用的技术早已“更新换代”,更加精确、高效的育种方式已经在美国出现,对相关技术的研究也成为国际热门课题。相比于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技术,这种技术的诱惑力似乎更大,它清洁无污染,不用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似乎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而在国外,转基因技术不仅仅在实验室表现优异,而且已经大规模应用,出现了一些诸如孟山都、拜耳等生物技术公司。这些公司不仅推动着技术进步,而且靠着这些技术日进斗金,快速发展壮大成为跨国企业。当这些跨国公司带着技术来到印度时,印度政府意识到,技术早已发展,跟上并应用先进的技术,是维持第一次“绿色革命”优势的必由之路,于是大规模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开始了。从客观上来看,无论是第一次“绿色革命”还是第二次“绿色革命”,都是印度试图赶上世界技术前列的努力过程,技术的进步是印度“绿色革命”的风向标和外部动力。(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