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民大米消费量减少而小麦消费量逐年增加的情况,日本政府于1970年颁布大米生产调整政策,即“减返”政策,这一政策规定农民将稻米耕作面积减少到国家规定的面积后,每减少1公顷将得到政府约15万日元的补贴。日本种植水稻的历史十分悠久,甚至由此形成了日本人引以为豪的“稻作文化”,要改变历史形成的农业种植传统十分困难,所以政府也只能采取直接经济补贴的方式。即以国家行政干预的手段,调节国内的粮食种植结构,既然大米产量已经足够,继续种植不仅会造成生产过剩,也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单纯的市场行为会产生盲目生产的情况,某一年大米价格高,农民就一拥而上种植大米,来年供给过多大米价格就下降,如此由盲目生产带来的价格反复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十分不利,而且也会伤害到农民的利益。由国家对重要的粮食作物生产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保证国家的粮食价格稳定,这样既能保护农民利益,也能保护市民消费者的利益,进而保障国家的稳定。
不过,这种类似于计划经济的农业干预政策同样也饱受批评。日本政府于2013年11月26日召开“农林水产业域活力创造本部”会议,正式决定未来将废止减返政策。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会议中表示,“日本政府创造让拥有经营精神的农民能够活跃表现的环境,并以此来推进农业的结构改革,将农业定位为发展产业,增加农民的个人所得”。这种重大政策调整带来的后续影响如何,对于日本的粮食安全是产生正面作用还是反面作用,还需要时间去观察。一直以来日本关于农业补贴问题的争论,主要还是围绕农业是要靠市场调节还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问题。这一问题同样对当前的中国农业生产十分重要。[52]无论现代社会科技多么发达,其他产业如何繁荣,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永远不会改变。尤其是粮食作物的生产这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完全抛给市场是不可能也是十分危险的。但如日本这样国家对粮食生产统一规划大量补贴,不仅会使农业生产丧失活力更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尤其是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这样的政策也会被其他国家诟病,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在计划与市场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是未来中国制定粮食相关政策时要努力的方向。此外,粮食政策应该着力克服农业生产中的外生性问题。我国许多地区为生产出高产量的农作物出现化肥滥用破坏自然植被、不惜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问题。怎样对破坏生态的行为加以管制、对生态脆弱地区民众予以补贴,都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