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及完善

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及完善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后,学术界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究,使产业集聚理论日趋成熟与完善。此后,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深入,涌现出了众多有代表性的理论。古典的产业集聚理论只是规范区位理论,该理论只是初步建立了以成本为核心、空间距离为度量的一般分析框架,并没有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随着产业集聚的发展,中国的集聚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

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及完善

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指由一定数量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合,以实现集聚效益的一种现象,即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它可以划分为同一类型产业集聚和非同一类型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环境中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表现。一个多世纪前,经济学马歇尔(Marshall)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的三个原因。之后,学术界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究,使产业集聚理论日趋成熟与完善。

对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期。马歇尔是最早开始关注产业集聚的经济学家之一[36]。他进行了一个开创性的研究,定义了产业集聚的内涵和外延,并指出了产业集聚产生的根本原因。马歇尔认为:“地方性工业因不断地对技能提供市场而得到很大的利益。雇主们往往到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业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职业的人,自然到有许多雇主需要他们那样的技能的地方去,因而在那里技能就会有良好的市场;一个孤立的工厂之厂主即使能得到一般劳动的大量供给,也往往因缺少某种专业技能的劳动而束手无策……”马歇尔据此提出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两个重要概念,并强调外部经济的重要性。但马歇尔的研究只是初步的,并不全面,没有提及产业集聚的其他方面,如功能、度量和效应等问题。此后,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深入,涌现出了众多有代表性的理论。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有韦伯(Weber)的区位集聚论[37]、熊彼特(Schumpeter)的创新产业集聚论[38]胡佛(Hoover)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39]、波特(Porter)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40]

产业集聚理论作为产业布局理论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历程大致经历了古典时期、新古典时期和社会制度时期三个阶段,其研究的维度涉及技术创新、集群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在古典时期,以古典经济理论为基础,学者们主要对单独一个企业的选址和产业地理分布进行研究:杜能(Thünen)首开先河,从区位研究的角度对农业生产布局进行研究[41];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的提出掀起了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高潮;韦伯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产业集聚体系;而胡佛在韦伯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运输成本细分理论来修正韦伯的理论。古典的产业集聚理论只是规范区位理论,该理论只是初步建立了以成本为核心、空间距离为度量的一般分析框架,并没有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新古典时期,学者们在规范区位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企业关联的因素,来进一步研究揭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的关系。主要的研究成果有美国经济学家艾萨德(Isard)的产业联合体理论(industrial complex)[42]、法国经济学家帕鲁(Perrour)的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43]和瑞典社会学家缪尔达尔(Myrdal)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circular and cumulative causation)[44]等。不同于第一阶段的规范区位理论,新古典时期的产业集聚理论开始更多地关注企业之间的关联状况对产业集聚效果的影响,同时开始探讨技术因素这样的外生变量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因此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更具有张力,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更强。规范区位理论和新古典框架下的集聚理论虽然对很多产业集聚现象做出了说明,但在现实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它们不能解释的现象,如高科技参与集聚现象。新制度经济学在新古典时期产业集聚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论证方法进行了修正,不再对制度因素进行不变属性限制,同时指出制度变量对经济发展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启发下,经济学家开始引入社会学家分析社会群体行为的网络理论,用以研究企业间的协同发展的关系,试图修订新制度经济学中假定企业间交易没有关联的条件。网络理论的引入,为产业集聚理论与区域贸易理论在一定层面上的结合提供了契机,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进程,因而,这个时期的产业集聚理论又被称作网络集聚理论。从总体上而言,对于三个阶段的划分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在不少研究中都存在相互交叉、重叠的现象,因而这种划分也只能是笼统的分阶段而已。(www.daowen.com)

中国也有大量学者对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其研究仅限于从区域经济学和传统地理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而对于以一般区位均衡理论为基础对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结构进行研究的成果则不多,再加上多是在国外学者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缺乏自身研究的创新点。同时,中国学者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多是以选定的区域进行一定时间点上的静态研究,而没有考虑其发展的大背景环境,因而并不具备对实践的普遍的指导作用。因此,随着产业集聚的发展,中国的集聚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诸如,在研究内容上,可以更多地关注集聚外部的经济发展规律(同一区域内不同产业集群发展的合理时间序列和空间布局,集群外部空间结构的运行机制等),探讨集聚发展的历程和历史演变的趋势发展状况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更多地采用定量分析,建立一致认同的产业集聚指标评价体系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