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开启了核心能力研究的热潮,并且形成了专注于此研究的“核心能力学派”。诚如,波特的竞争战略忽视内部条件的影响,核心能力理论也过于关注企业的内部条件,而有可能导致内外部环境分析失衡,做出错误的决策。为了弥补这一缺陷,1995年,戴维和科林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资源竞争:90年代的战略》一文。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复杂,企业要想获得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开始关注企业的内部环境,注重对企业拥有的独特的资源以及技术的积累。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Prahalad&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开启了核心能力研究的热潮,并且形成了专注于此研究的“核心能力学派”。[30]
该理论的假设条件是假定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资源且各自之间不能进行流动,或者是不能被复制,那么,就构成了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
该理论强调的是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在获取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在战略管理实践中,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选择进入自身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或者是相关的产业,而不应该盲目进行多元化扩张。(www.daowen.com)
总体上而言,核心能力理论弥补了波特竞争战略理论只注重外部环境的缺陷,但是其自身也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诚如,波特的竞争战略忽视内部条件的影响,核心能力理论也过于关注企业的内部条件,而有可能导致内外部环境分析失衡,做出错误的决策。为了弥补这一缺陷,1995年,戴维和科林(David&Cynthia)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资源竞争:90年代的战略》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们更深入地研究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最终提出了企业的资源观(resourses-based view of the firm)。他们认为,评估企业价值时,应该将整个产业环境考虑在内,将企业自身的资源情况与竞争对手的资源情况相对比,从而找到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独特资源条件。[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