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渔业水域资源养殖利用情况
截至2016年,全市养殖面积共计17532.27公顷(其中:池塘1643公顷、水库11222公顷、河沟1252公顷、稻田3399公顷、网箱15.29公顷、围栏0.98公顷)。与2012年养殖总面积7924.45公顷(其中:池塘:1320公顷、水库3218公顷、河沟486公顷、稻田2901公顷、网箱0.45公顷)相比,养殖面积增长了约2.2倍,养殖面积占全省养殖面积(14.9万公顷)的9.2%,五年间各项水域养殖指标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通过图1可以明显地看出,昭通市淡水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其中库区养鱼的面积增长最快,这与昭通市库区资源丰富密切相关。此外,在前期网箱养殖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围栏养殖,丰富了昭通市淡水养殖模式,提高了各项水域资源的利用率。
1.2 水产品产量和产值变化情况
图1 2012年与2016年昭通市各类养殖面积对比
2016年,昭通全市水产品总量达到44954吨(其中:池塘18602吨、水库16339吨、河沟3442吨、稻田3809吨、网箱3187吨)比2012年的20684吨增加了22270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95003.2万元(其中:渔业产值为70277万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1671.8万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为23054.4万元),和2012年渔业经济总产值39167.01万元相比,实现了产值55836.19万元的增长。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100.05万吨)的4.4%,渔业经济总产值占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94.24亿元)的5.2%。
图2 2012年与2016年昭通市各水域水产品产量对比(www.daowen.com)
由2012年与2016年各养殖水域水产品产量对比图来看(如图2),池塘养殖的产量相较2012年有所减少,而水库养殖、网箱养殖等新兴养殖方式的掀起,分担了部分以前依靠池塘来源的水产品产量。
通过对比2012年到2016年渔业经济总产值及渔业产业内部各部门的产值可以清晰地看出,渔业经济总产值及第一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都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且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幅均大于二三产业,这与昭通市淡水渔业发展靠生产领域支撑有关。此外,第二产业产值增幅缓慢,这与昭通市薄弱的加工环节密切相关,其中,2012—2013年,第二产业产值呈缓慢的增长,这主要是2012年将淡水渔业划入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淡水渔业一度获得了重视,渔业加工基础逐渐改善,但此后,第二产业产值又出现下降趋势且连续几年保持不变,可见,昭通市淡水渔业发展中基础设施水平和水产品加工能力尚待提高(如图3)。
图3 2012—2016年昭通市渔业经济总产值及三产产值变化
1.3 渔业从业人员与产品加工方面
2012年,昭通市渔业从业人员共计27771人,至2016年时,昭通市渔业从业人员仅为15647人。随着淡水渔业养殖规模的扩大,渔业从业人员出现了不增反减现象。这主要得益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战略的提出,淡水渔业发展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并鼓励农民从事淡水渔业养殖,渔业从业人员迅速增长,且在2012年从业人员达到了巅峰。但大量渔业从业人员涌入养殖行业,渔业生产领域吸纳劳动力有限,而加工环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弱,长此以往,部分农民不仅没有获得可观的渔业收入,还面临失业风险。因此,有大部分农民又从渔业中转移出来从事其他活动。根据实地调查,目前昭通市还没有专门建立起一家集饲料生产、渔具制造生产与销售的专业机构或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淡水渔业快速发展的规模。此外,关于水产品的加工,目前全市还未涉该类企业,水产品还仅停留在鲜活产品的食用功能上。
1.4 产品销售及流通环节情况
昭通市目前生产的水产品,还采用自产自销的传统销售模式,产品多数采取本地消化或就近原则销售。产品主要在本地市场销售,本地市场消化不了的剩余产品再考虑邻近地区,如运输到昆明、成都、贵阳,乃至重庆进行销售。跨省市的产品销售方式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增加了产品运输、保鲜的成本,还降低了产品的新鲜度与口感,产品售价波动大。总体而言,昭通市渔业产品的销售方式传统且滞后,除了产品直销之外,还没有建立起生鲜电商销售平台,也没有建立大型的企业对当地水产品进行统一收购销售。在水产品流通环节,由于市场信息滞后和各项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检测及检验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影响,昭通市水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导致水产品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低迷,出现了“鱼贱伤农”的困境,水产品无法赢得市场,实现本身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