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现状与发展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现状与发展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云南省,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60%的创汇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加工增值是云南特色农业最明显的薄弱环节,即使是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大都停留在以初加工为主的产业链低端。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现状与发展

在云南省,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60%的创汇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显而易见,农业的基础地位无可替代,没有农民的增收致富,没有农村的和谐稳定,云南的跨越发展就无从谈起。如今,云南省特色农业已从零星分散到规模发展、再到特色产业带已初步形成,从传统粗放种植迈向依靠科技提质增效,从有产品无品牌到云花、云茶、云菜等“云字号”特色产品成为云南农业的新标签,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种植规模、产业基础和市场影响已不可小视。近年来,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为:第一,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稳步增加,产量稳步提高。第二,农业生产及产品加工中的科技含量逐渐提高。第三,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四,农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第五,形成了一定的产销渠道。2011年,云南省烤烟种植面积700多万亩,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优质烟叶生产大省;橡胶700多万亩,产量超过30万吨,跃居全国第一;甘蔗面积450万亩,产糖200万吨,是全国第二大蔗糖生产基地;茶叶面积560多万亩,产量25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三;鲜花红遍中国、绽放海外;咖啡成为中国第一大生产和出口基地;蔬菜种植面积1100多万亩,成为产值超百亿的大产业;马铃薯种植规模10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三;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的种植面积达4500多万亩,成为中国干果生产大省。

但在成绩面前也不难发现,全省农业总体仍处于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不高、产业化经营层次低、经济效益总体不高的境地,依然是全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最明显的“短板”,不少地区仍是“农业弱县、财政穷县”,现代农业发展滞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不突出。纵观全省,高产优质的种植基地只是少数,相当数量的各类种植园因品种、栽培管理技术、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等制约,产量不高、质量不优。加工增值是云南特色农业最明显的薄弱环节,即使是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大都停留在以初加工为主的产业链低端。要么加工企业装备和工艺与国内外同行有相当差距,产品档次不如人家反而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要么虽有好的产品,却因品牌打造滞后,营销乏力,好东西并没有赢得市场卖出好价钱。比如甘蔗,生产到白糖可以说就终止了,以白糖为主要原料的饮料等深加工食品,在云南没有一个大品牌和一家大企业。再比如橡胶,产品基本止于干胶这一原料产品上,以橡胶为原料的轮胎、运动鞋等深加工产品,在云南也没有像样的企业和产品。而且,云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65%,共有“4片(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藏区四个连片特困地区)、85个县”被纳入国家重点扶持范围,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居全国第三,有110多个县靠省级财政补贴保证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从农业最大宗的产品来看,全省粮食平均单产仅260公斤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0公斤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能体现云南农业地位的特色农业,虽然烟、胶、茶、花等多个特色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头顶全国第一的桂冠,蔗、菜、果、药、畜的体量也在全国靠前,但除云烟、云花等少数产品在国内有绝对的产业优势和市场话语权外,多数产品和产业,仍经不起市场的风吹雨打,整体上仍处于产业发展低层次,大而不强、大而无名的传统粗放发展阶段。(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