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的减少在财务上也是有严格的做账程序。大致流程是根据固定资产的处理程序而进行。每一步都要与事实一致,账务处理不可以提前,也不可以错后业务的实际发生时间。
小于举例:
某企业有旧厂房一栋,原值为80 000元,预计净残值为2 5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现已使用11年,由于不能使用而报废,报废时残料计价2 7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清理费4 000元,另一部分变卖收入4 000元存入银行。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累计折旧总额=80 000-2 500=77 500(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2 500
累计折旧(转出) 77 500
贷:固定资产 80 000
(2)支付清理费:
借:固定资产清理 4 000
贷:银行存款 4 000
(3)残料入库并收到变价收入:
借:原材料 2 700
银行存款(变价收入) 4 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6 700
(4)结转固定资产资产清理净损益:
固定资产清理净收益=6 700-2 500-4 000=200(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200
贷:营业外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 200
同样,如果赔了800元的话,要做这样的账务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损失 8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80
固定资产的出售
企业因调整经营方针或因考虑技术进步等因素,可以将不需要的固定资产出售给其他企业。这在企业经营中会经常出现。我们作为财务人员应该把握出售固定资产的时点,进行做账。
小于举例:
某企业某项固定资产出售,原值为50 000元,累计折旧为25 000元,已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为5 000元,清理过程中用现金支付清理费用150元,取得出售收入22 000元存入银行,会计处理如下: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20 000
累计折旧 25 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 000
贷:固定资产 50 000
(2)支付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150
贷:库存现金 150
(3)收取价款:
借:银行存款 22 000(www.daowen.com)
贷:固定资产清理 22 000
(4)结转固定资产清理净损益:
固定资产清理净收益=22 000-20 000-150=1 850(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1 850
贷:营业外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 1 850
为了保证固定资产核算的真实性,企业应当经常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一般于每年编制年度财务报告之前,应对固定资产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平时可以根据需要,组织局部的轮流清查或抽查。
小于举例:
某企业盘点发现有一台使用中的机器设备未入账,按同类或类似商品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为30 000元(假定与其计税基础不存在差异),该盘盈固定资产作为前期差错进行处理。假定适用的所得税率为25%,按净利润的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盘盈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30 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0 000
确定应缴纳的所得税时: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7 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7 500
结转为留存收益时: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2 500(30 000-7 50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2 250(25 500×1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0 250(22 500-2 250)
某企业进行财产清查时,盘亏机器设备一台,原值为40 000元,已经计提折旧15 000元,已经计提减值准备5 000元。会计处理如下:
盘亏固定资产: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20 000
累计折旧 15 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 000
贷:固定资产 40 000
报经批准转销:
借:营业外支出——非流动资产盘亏损失 20 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20 000
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企业应当将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至可收回金额,减计的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小于举例:
2012年12月31日,丁公司某生产线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经计算,该机器可收回金额为1 230 000元,账面价值为1 400 000元,以前年度未对该生产线计提过减值准备。账面与可收回金额之间的差额为170 000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70 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70 000
我们了解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个会计科目,可是在实际业务中,我们该如何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发生了减值?毕竟会计一方面需要从书本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在实际做账的过程中也要符合客观实际。就像侦探破案,需要从细枝末节、蛛丝马迹中寻找证据,根据采集的证据来得出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