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包容性增长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包容性增长目标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我们之所以强调中国站在了实现包容性增长最为有利的起跑线上,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包容性增长的本质最为契合。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既是包容性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包容性增长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包容性增长,就是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通过经济权利和经济权力、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融合,为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找到现实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包容性增长目标

通过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及其经济实践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科学发展观与包容性增长确实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与包容性增长的一般理解不同,科学发展观是基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的国情,所提出的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发展进步的发展理论。这一理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其核心就是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它超越了经济增长的一般性视域,将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诉求,界定于社会正义、市场效率、个人自由与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之下。

首先,如前所述,作为有别于传统经济增长观的革命性理念,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增长观的含义是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的有机结合,其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自然环境良好、政府职能创新,其基本特征是劳动禀赋、市场禀赋、自然禀赋和社会禀赋共同驱动的经济增长,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包容性增长提示我们回归经济增长的价值理性判断,但这一判断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将决定结果的巨大偏差。不错,经济增长的本质意义,在于人的自由发展以及与之对应的社会发展。阿马蒂亚·森突出强调的是,“在发展的概念中,个人自由之所以极其重要,有两个不同的原因,分别与评价性和时效性有关”[47],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某一阶段的个人所结成的、受他们反对另一阶级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约的社会关系,总是构成这样一种集体,而个人只是作为普通的个人隶属于这个集体;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8]。包容性增长以人为本的本质,并不是以个人为本,而是以类存在的人为本,因为包容性增长的根本诉求,建立于“社会人”维度之上。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新一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论,我们可以充分地认识到,市场经济行为的主体是人,这是由人的类本质所决定了的,而人民群众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真正动力。不论市场权力依附者如何诋毁,都不足以掩盖毛泽东“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9]思想的重要启示意义和价值。以人的解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通过这种变革进一步引领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不变的追求。市场全能不仅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对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根本性概括。

其次,我们应当看到,在包容性增长分析中,国家民族的统一性,是极为重要的基点。按照市场正义的观点,国家的存在意义是虚幻而意识形态化的,并不存在社会契约性质的国家利益。但是,已有的经济增长史告诉我们,国家权力的现实存在,是由于国家利益的现实存在,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采取内外有别的双重标准的本质,无不为国家利益所驱使。市场权力最大化,实际上抹杀了国家的民族属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权力导致民族特征的“流散”,而这一趋势反而刺激了民族意识的“回归”。现代国家的诞生,无不是以民族利益为根本利益,中国自近代以来的所有内外斗争,无不是以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这一认识审视当下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程,最应该做的,是充分尊重中国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www.daowen.com)

最后,我们之所以强调中国站在了实现包容性增长最为有利的起跑线上,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包容性增长的本质最为契合。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既是包容性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包容性增长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包容性增长,就是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通过经济权利和经济权力、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融合,为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找到现实途径。据此,我们将中国包容性增长的目标概括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载体,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保证,通过劳动禀赋、市场禀赋、自然禀赋和社会禀赋共同驱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