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意识形态的定义与意义

意识形态的定义与意义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所谓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概念、观点、观念的总和。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经济行为主体首先受到的是意识形态约束。就经济学意义而言,意识形态由经济世界观和经济伦理两方面组成。

意识形态的定义与意义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所谓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概念、观点、观念的总和。是经济行为主体对社会生产活动客观存在两个方面的能动反映,即主体存在的自主选择和社会价值的公共选择。之所以将之作为包容性增长第一个理论维度,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属性和批判功能,在市场经济发展至全球体系的今天,对经济增长的意识形态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和审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正如琼·罗宾逊所指出,“在一个社会中,除非社会成员对为人处世有共同的看法,否则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存在,而这些共同看法就是以意识形态表现出来”[2]。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经济行为主体首先受到的是意识形态约束。如果我们将市场模式的构建界定为“自然人”与“社会人”通过经济权力权衡所完成的经济选择,那么,意识形态的构建则是“自然人”与“社会人”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念所完成的文化选择。(www.daowen.com)

就经济学意义而言,意识形态由经济世界观和经济伦理两方面组成。所谓经济世界观,是人们关于整个经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社会经济活动事实的高度概括;所谓经济伦理,是经济世界观在经济行为方式上的具体体现。如果说经济世界观构成市场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基本认识,那么经济伦理则构成市场经济主体在经济行为方式上的基本原则。换言之,经济世界观体现价值理性,而经济伦理体现工具理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