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理解包容性增长的本质及实现方法

理解包容性增长的本质及实现方法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是包容性增长的主体,也是包容性增长的目的,只有将人还原于社会生产的本来面目,才能正确认识包容性增长以人为本的本质,才能正确选择包容性增长的实现路径。综上所述,包容性增长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革命性理念。就整个国家与社会研究范畴而言,包容性增长强调两个层面的包容性,其一,是国内经济增长对各方经济权利与权力实现结果的包容。

理解包容性增长的本质及实现方法

同样是在1848年[34],与约翰·穆勒的“经济人假设”相对应,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经济增长做出了与纯粹工具理性完全不同的评价,开启了另外一扇对市场经济和经济增长价值理性思辨的大门。正如他们所指出,当“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人的全部精力极度紧张起来。它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并使分工丧失了自然性质的最后一点痕迹。它把自然形成的关系一概消灭掉(只要这一点在劳动范围内可能做到的话);它把这些关系变成金钱的关系”[35]。而恩格斯所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36]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人们不得不扪心自问,这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经济增长的结果吗,这样的增长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到底在哪里呢?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剩余更加体现出财富堆积与绝对贫困之间巨大的反差,以至于傅立叶呼喊道,“在文明阶段,贫困是由过剩本身产生的”[37]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如果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得以继续关注社会现实,如果约翰·穆勒和马歇尔等没有将经济学限定于简单抽象的范式之内,“剩余价值”学说是否还会对利润与效益均衡的思想产生如此巨大的颠覆性效应。结论无可妄断,但是,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当一种学术思想脱离了社会现实,社会现实迟早也会抛弃它[38]

在马克思的“二分法”中,人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既是“自然人”,也是作为“类存在”的“社会人”。针对当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反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发现并明确地提出了关于“异化”的问题,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在没有被扭曲的状态下,不应发生分离却发生了分离。现实的有机统一已经被不同的行动领域所替换,而它们在社会整体中的内在关系不可能再次得到确证。从它们现实语境中剥离出来之后,个体与自然和社会之间呈现出来的不是它们事实上的那种关系,而是表现为一种单一的关系[39]

一般认为,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异化问题给予了充分的论述,即劳动产品与工人的异化、劳动本身与工人的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其中,由于社会化大生产导致人的劳动变成为“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40]。这就导致了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更为深刻的是,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将人的经济行为仅仅视为一种“活动”,而是将它看作一个具有自身结构和内部秩序的有机体。恰恰是在这个节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存在截然的分歧。如我们所知,马克思强调“人”的“异化”,对应的是“资本”的“人格化”,当社会生产演变成为资本所驱使的经济行为,市场经济主体已经由人的行为变成资本的行为,人的劳动已经变成为由资本驱使的劳动,经济增长过程已经变成为资本累积过程,社会生产已经变成为服从于逐利欲望的工具,而不是社会价值创造的演进,那么,由人所创造出的资本,不再服从于人的意志就不难理解了。质言之,“经济人”和“社会人”这两个不同的抽象工具所反映出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世界观,基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不可能提出“经济人”假设之外的任何价值理性结论,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不可能将工具理性作为理论支点。“人是人的最高本质”[41]这一重要结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不论从任何学派和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哪一个维度出发,只要研究以人为主体的经济行为,以人的劳动分工所导致的交换需求,以人所拥有的资本驱动的市场经济,以人所完成的经济增长,就不得不直面人的社会行为问题。因为“经济学是价值理性导向的学问,注重合理性和应然性判断和评价是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特征,突出人文关怀是经济学的本质要求”[42]。人是包容性增长的主体,也是包容性增长的目的,只有将人还原于社会生产的本来面目,才能正确认识包容性增长以人为本的本质,才能正确选择包容性增长的实现路径。

综上所述,包容性增长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革命性理念。其本质、含义、内容和特征的“社会人”属性,决定了其研究范式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就整个国家与社会研究范畴而言,包容性增长强调两个层面的包容性,其一,是国内经济增长对各方经济权利与权力实现结果的包容。其二,是国际经济秩序对本国经济增长环境的包容。其实质,是“生存权”与“发展权”问题,而与之对应的“权利”与“权力”分析,以及与这一分析结构相关联的理论维度,将既是我们破解包容性增长研究命题的全新探索,也是我们对包容性增长研究范式的有益补充。

【注释】

[1]【美】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科学革命的结构.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10月版第76页.

[2]【英】J.罗宾逊(Joan Robinson).经济哲学.安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月版第25页.

[3]【英】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0页.

[4]正是这一观点,证实了荷兰思想家伯纳德·曼德维尔完成于1720年的功利主义思想的代表作《蜜蜂寓言,或私人的恶行,公共的利益》对亚当·斯密的影响,而其关于市场分工等于社会分工的思想,浸润于斯密《国富论》开宗明义的第一篇的第一章。

[5]【英】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论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未定问题.张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2月版第107页.

[6]【英】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论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未定问题.张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2月版第108~109页.

[7]【英】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论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未定问题.张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2月版第112页.

[8]【英】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论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未定问题.张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2月版第112页.

[9]何自力,张俊山,刘凤义.高级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24页.

[10]“新”与“旧”是西方经济学在强调学术传承时的偏爱词汇,马歇尔等剑桥学派理论也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实质上,他们已经远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灵魂。

[11]【英】西德尼·温特劳步(Sidney Weintraub).当代经济思想——若干专论.陈玮,张廷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8月版第2页.

[12]【匈】卢卡奇.理性的毁灭:非理性主义的道路——从谢林到希特勒.王玖兴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68页.

[13]邓正来主编.哈耶克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138~151页.

[14]邓正来主编.哈耶克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363页.

[15]《弗兰肯斯坦》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创作于1818年的小说,被认为是第一步现代意义的科幻小说。

[16]【美】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Buchanan).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马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6页.

[17]科斯定理的本质,是在充分竞争条件下,企业的交易成本等同于社会成本,而这只是一种假设。《企业的性质》对此给予了详细的论述,由于受到交易费用的制约,企业的规模不可能无限地扩大为社会属性的存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市场经济权力的边界。

[18]贾根良.演化经济学的综合:第三种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

[19]西方主流经济学对社会性质市场经济行为的回归,肇始于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的社会实践,而发展经济学西蒙的“有限理性”等学说,均产生于20世纪50~70年代。但这些学说,并没有随着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的失势而没落。这一事实与新自由主义的观点截然相反,以至于“有限理性”假设被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共同认为这一成果属于自己的范式成果,而这样的事例在两者之间尚存多矣。(www.daowen.com)

[20]贾根良.演化经济学的综合:第三种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第203页.

[21]埃里克·S.赖纳特(Erik·S.Reinert).富国为什么富,穷国为什么穷.杨虎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7页.

[22]【美】本杰明·M.弗里德曼(Benjamin M.Friedman).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李天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4页.

[23]【美】托马斯·K.麦格劳(Thomas K.McGraw).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赵文书,肖锁章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5页.

[24]联合国发展计划署.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人权与人类发展.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版前言部分.

[25]新华网.2008美国人权纪录:贫富差距悬殊,2009年2月27日.

[26]相对制度层面的“路径依赖”而言,“目标依赖”现象反映的是资本主义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功利主义趋势,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客观体现。撒切尔夫人的名言,“我的眼中没有社会,只有人,男人和女人,以及他们的家庭”,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例证。而丹尼尔·贝尔“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世俗宗教”一说,恰是对这一趋势的文化反思。就个人价值而言,目标依赖所体现的,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资本化度量,即金钱万能。

[27]【挪威】埃里克·S.赖纳特(Erik S.Reinert).穷国的国富论:演化发展经济学(上卷).贾根良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56~57页.

[28]霍奇逊(Geoffrey M.Hodgson).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高伟,马霄鹏,于宛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7页.

[29]【美】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 C.North)等.交易费用政治学.刘亚平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第2页.

[30]【美】杰弗里·M.霍奇逊(Geoffrey M Hodgson).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任荣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80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93页.

[3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425页.

[33]何自力,张俊山,刘凤义.高级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6页.

[34]1848年,《共产党宣言》诞生。这一巨著所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包容性增长理念产生的客观基础,是一脉相承的。

[35]马克思和恩格斯.费尔巴哈·B.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

[36]此著曾受到列宁的高度称赞,认为其中“充满了关于英国无产阶级穷苦状况的最真实最惊人的情景”。

[37]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412页.

[38]“经济人”假设的最终失灵,虽然没有发生在微观经济学的初创时期,但是在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边际革命”理论被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思想“革命”。

[39]【美】伯特尔·奥尔曼(Bertell Ollman).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王贵贤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59页.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274页.

[4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9页.

[42]何自力,张俊山,刘凤义.高级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