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仍然较高
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日益增大的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住房开支等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负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5年对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约四成(39.4%)的中产声称“生活负担很重压力很大”,约六成(62.9%)的中产认为“社会保障水平太低,起不到保障作用”;超过3/4的中产感到子女教育支出负担重,45.5%认为“比较有负担”,31.8%认为“非常有负担”;约1/3的中产感受到医疗支出负担重,25.9%认为“比较有负担”,7.6%认为“非常有负担”;有58.8%的中产目前选择“尽量多储蓄”以保障在退休后能过上较高质量的生活。[7]医疗、养老、子女教育支出的不确定性,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从而居民家庭储蓄率较高。
(二) 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偏低不利于消费升级和消费释放
社会保障支出对促进消费升级和消费释放具有重要作用。从全球26个主要国家的数据分析看,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将增加0.2个百分点。[8]居民消费与社会保障支出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消费的社保弹性约为0.22,意味着社会保障支出每增加1元,会带来0.22元新增消费支出。[9]西欧、北欧国家财政支出中50%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美国国家财政支出约有30%用于社会保障事业。当前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不足15%。初步测算,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将降低0.53个百分点,储蓄率将提高0.997个百分点(如表7.2所示)。贡森、张文魁、陈昌盛(2010)测算,如果把基本保障支出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5.4%提高到2015年的9.3%,每年可释放内需潜力1.6万亿元人民币。[10]
表7.2 1992—2013年城镇居民储蓄率、消费率和职工养老金替代率
续 表(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和《中国统计年鉴2016》。由国家统计局和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编制的资金流量表测算得出。
注: 城镇居民消费率=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储蓄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替代率采用了近似的计算方法,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年平均养老金/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三) 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进而抑制消费需求释放
许多实证研究表明,中低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者,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导致平均消费率下降。公共资源在城乡、地区以及在不同收入群体间配置不均衡,不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不平等,进而抑制社会消费需求释放。例如,现行养老保障体系下高收入群体受益程度远远大于低收入群体。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P)2013年住户调查结果显示,不包括社会保障支出时,城乡收入比为2.4,加入社会保障支出后城乡收入比扩大到2.8。[11]如果财政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不破解,继续扩大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进而不利于消费升级和消费释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