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平等理论框架下,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理论为本书研究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和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均等化对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一) “可行能力”和“可行能力平等”理论
在研究和考察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影响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的路径和机理时,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阿马蒂亚·森提出的“可行能力”平等理论是一座重要的桥梁。阿马蒂亚·森(2002)在20世纪80—90年代,构建了评估个人福利或福祉的可行能力方法框架,用功能性活动和可行能力衡量个人福利。阿马蒂亚·森在其代表作《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指出:“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组合。可行能力因此是一种自由,是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155]可行能力是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组合。“功能性活动”重新定义了福利内涵,反映了人们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及达到的状态。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方法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面向经济发展实践的沟通与互动的平台,改变了发展经济学的议题,把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从“经济导向”扭转为“可行能力导向”(胡道玖,2014)[156]。联合国经常使用的用来评价各国发展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数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应用(李实,1999)[157]。
在可行能力理论基础上,阿马蒂亚·森提出了可行能力平等理论,即从收入和财富中获得的可行能力的不平等比收入和财富本身的不平等影响更大,为此避免和防止可行能力不平等,对实现福利平等具有重要作用。“可行能力平等”理论建立起可行能力与自由之间的内在关系,可行能力平等实际上是一种选择自由的平等。“可行能力平等”理论比收入平等、资源平等、功利主义的效用平等等平等理论更接近社会正义的内核,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针对不同群体,政府需制定对应的政策以消除可行能力不平等并改善福利水平。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政策不仅要关注增加其收入、减少收入不平等,还要关注提高其可行能力、减少可行能力不平等以提高其福利水平。
(二) 人力资本理论
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人口的低收入是导致他们获取收入能力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全部因素,疾病、人力资本不足、社会保障系统的软弱无力等都是造成人们收入能力丧失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李实,1999)。[158]阿马蒂亚·森对功能性活动种类和内容并没有明确和统一的界定。例如,健康通常被作为重要的功能性活动,阿马蒂亚·森把健康作为有价值的功能性活动。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奠基人,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包括健康投入、教育、干中学、迁徙。[159]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表明知识、技能和健康等能力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本的内涵和特征、变化趋势、重要作用、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强化的途径和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张迎春、张琦(2006)[160]从不同层次人力资本收入的差异性入手,分析不合理的人力资本结构对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的影响,认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要路径。李波(2012)[161]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探讨人力资本对我国社会阶层收入差距影响的作用机理、途径和方式,认为人力资本在社会分层中有关键作用。吴青荣(2017)[162]认为,人力资本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内在驱动力。他建立了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在长期内人力资本存量每提高1%,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将提高0.993个百分点;人力资本存量变化是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化的格兰杰(Granger)原因,但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化不是人力资本存量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人力资本的分布结构决定中等收入群体的分布结构,人力资本的基尼系数每下降1%,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就上升3.24%;人力资本的城乡差异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城乡差异有正向影响,人力资本存量变化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化的影响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最后是西部地区。此外,陈云、李慧芸(2015)[163]运用多项定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的影响因素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因素能够提升居民的收入主观感知状况。齐海鹏(2004)[164]研究认为,由于接受初等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再加上城乡分立的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体系,客观造成不同人群的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差距,导致进入市场的机会不均等,劳动力的回报率也不同。石刚、韦利媛(2008)[165]建议,加大教育投入,逐步普及高中教育,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培养机制。纪玉山等(2005)[166]认为,发展教育可以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升低收入者素质,增强低收入者增收能力。陈新年(2005)[167]认为,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人力资本培育的合理制度,可以加快城乡人力资本积累。程名望等(2016)[168]利用2003—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面板数据研究人力资本积累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发现,健康、基础教育、技能培训和工作经验所体现出的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增长有显著作用,总贡献率为38.57%,其中健康和基础教育是影响农户收入的核心人力资本变量。徐祖辉、谭远发(2014)[169]利用1978—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VAR模型,分析了我国健康人力资本、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健康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对教育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都很显著。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加与健康水平提升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这些研究在本书具体研究教育财政支出、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对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的影响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支撑。
(三)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最初的社会保障主要功能是贫困救济。现代社会保障理论在发展中逐步产生了“补缺型社会保障”模式和“普惠型社会保障”模式等。国内研究社会保障理论最初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对社会保障认识的转变,社会保障作为民生基本保障,自身的主体性日益突出。
国内学者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需求和趋势、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等进行了大量研究。Hub-bard、 Skinner和Zeldes(1995),李实、赵人伟(1999),藏旭恒、刘大可(1999),刘文斌(2000),孙凤等(2001),朱国林等(2002),藏旭恒、裴春霞(2004),马强(2004),王小鲁(2007),迟福林(2012),刘明(2017)等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社会保障影响居民消费倾向进而影响消费需求释放,对扩大内需有重要作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能降低人们应对子女教育、医疗开支、住房开支和失业等预防性储蓄动机,提高居民消费倾向,释放消费需求和扩大内需。Milanovic(1999),苏海南(2015),Kristjansson(2011),姜迪武(2011),宋晓梧(2013),蔡荫、岳希明(2016)等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社会保障是一种收入分配制度,并通过定量分析论证了社会保障支出可以防止两极分化。郑功成(2016)[170]认为,社会保障是一种重要的收入再分配手段,在初次、再分配及第三次分配都可以发挥作用。Jesuit与Mahler(2004)[171]对拉美国家15个经济体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对这些国家的基尼系数下降的平均贡献率在15%左右。
国内学者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效应也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存在不同结论。齐海鹏(2004),杨翠迎(2004),张车伟(2005),葛延风(2007),唐钧(2010),孟续铎(2010)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碎片化”、城乡二元结构等导致社会保障在收入分配上存在“逆向调节”效应,即社会保障扩大而不是缩小了居民收入差距。学界普遍认为社会保障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功能,被认为是社会安全网和稳定器。王小鲁、樊纲(2005),葛振纲、韩淑珍(2012),杨玲玲(2013),尹蔚民(2018)等学者研究认为,社会保障发挥着“兜底线”的作用,是反贫困的重要支撑。白重恩(2012),郑秉文(2014),郑功成(2016),韩秉志(2017)等学者研究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化解各种社会风险的重要制度手段。从这个角度看,有效的社会保障可以提升中低收入者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巩固和稳定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这些研究和发现为本书研究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对破解“中产焦虑”、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稳定发展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注释】
[1]李金.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J].社会学研究,1993(02): 23—30.
[2]常兴华.界定中等收入者[N].国际金融报,2003-12-30.
[3]杨宜勇.对瑞典和德国中产阶级的考察[J].开放导报,2004(6): 87—90.
[4]顾纪瑞.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方法和标准之比较[J].现代经济探讨,2005(10): 10—16.
[5]吴青荣.中国梦视阈下中等收入群体扩容之路[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30(06): 16—22.
[6]陈云,李慧芸,郭鸽.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界定及其测算研究述评[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6(02): 3—5.
[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59—260.
[8]李正东.关于当前中产阶层研究的几个思考[J].天府新论,2004(01): 90—95.
[9]沈晖.中国中产阶级的认同及其整合[J].探索与争鸣,2008(07): 16—17.
[10]李培林,张翼.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J].社会,2008(02): 1—19,220.
[11]李春玲.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状况[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01): 75—87.
[12]赵竹茵.中国中产阶级发展问题研究[D].武汉: 武汉大学,2014.
[13]王宏.国际视野的中等收入阶层: 内涵界定、指标体系与地区差异[J].改革,2013(05): 15—24.
[14]陈新华.中国中产阶层的状况分析与前景展望[D].苏州: 苏州大学,2005.
[15]常亚青.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流动性研究[D].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16]徐建华,陈承明,安翔.对中等收入的界定研究[J].上海统计,2003(8): 12—14.
[17]李培林.怎样界定中等收入群体更准确[N].北京日报,2017-07-17.
[18]刘伟,周月梅,周克.中等收入家庭界定方法探讨[J].经济评论,2007(1): 51—56.
[19]纪宏,陈云.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及其变动的测度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9(6): 11—16.
[20]苏海南.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1]纪宏,刘扬.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及其影响因素的测度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32(05): 873—882.
[22]李伟,王少国.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对中等收入者比重变化的影响[J].统计研究,2014,31(03): 76—82.
[23]郭存海.拉丁美洲中产阶级研究[D].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
[24]龙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动的因素分解——基于收入极化指数的经验证据[J].统计研究,2015,32(02): 37—43.
[25]张少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变动的因素分析[D].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2017.
[26]石刚,韦利媛.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研究评析[J].经济学动态,2008(11): 77—80.
[27]杨宜勇,顾严.2006~2007年: 政府高度重视下的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参考,2007(18): 4—10.
[28]庄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7(02): 29—35.
[29]刘璐.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动问题研究[D].合肥: 安徽大学,2015.
[30]Solimano A.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R]. Serie Macroeconomía del Desarrollo 65. Santiago, Chil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2008: 1-51.
[31]Borraz F, Pampillón N G, Rossi M. Polarization and the Middle Class [EB/OL]. http://www.fcs.edu.uy/archivos/2011.pdf.
[32]Olivieri S. Debilitamiento de la Clase Media: Gran Buenos Aires 1986-2004[EB/OL]. Diciembre, 2007. http://www.depeco.econo.unlp.edu.ar/maestria/tesis/051-tesis-olivieri.pdf.
[33]周晓虹.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不二法则[J].学习与探索,2005(06): 24—29.
[34]吴青荣.产业结构变迁、人力资本、R&D强度对中等收入群体影响的动态测度——基于协整和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J].经济问题探索,2017(09): 25—29,93.
[35]余增威.当前我国中产阶层规模变化探析[D].成都: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
[36]王哲慧,龙莹.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解[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3): 292—294,318.
[37]徐佳舒,段志民.中等收入持续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构建橄榄型收入结构视角[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02): 24—39.
[38]严斌剑,周应恒,于晓华.中国农村人均家庭收入流动性研究: 1986—2010年[J].经济学(季刊),2014(3): 939—968.
[39]王开玉.中国中产阶层的初级形态[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6—14.
[40]姜迪武.转型期我国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2011.
[41]李雨潼.促消费背景下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路径探析[D].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2015.
[42]李曼.关于影响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因素的实证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27(01): 79—86.
[43]娄峥嵘.我国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研究[D].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2008.
[44]杨晓妹.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研究[D].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2014.
[45]张术茂.中国财政支出政策就业效应研究[D].沈阳: 辽宁大学,2014.
[46]Afonso A., Schuknecht L., & Tanzi V. Public Sector Efficiency: Evidence for New EU Member States and Emerging Markets[J]. Applied Economics, 2010: 42(17),2147-2164.
[47]Heipertz M, Ward-Warmedinger M. Economic and Social Models in Europe and the Importance of Reform [J]. Financial Theory & Practice, 2008,32(3): 255-287.
[48]李培林.关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对策思路[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 11—43.
[49]王力.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2012.
[50]安东尼奥·阿弗索,卢德格尔·舒克内希特,维托·坦齐,王少国,马陆.收入分配的决定因素与公共支出效率[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05): 1—13.
[51]蔡昉.中国收入分配: 完成与未完成的任务[J].中国经济问题,2013(05): 3—9.
[52]莫连光,洪源,廖海波.收入分配财政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效果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4(03): 32—39.
[53]Afonso A., Kazemi M. Assessing Public Spending Efficiency in 20 OECD Countries [A]. In: Bökemeier B., Greiner A. (eds) Inequality and Finance in Macrodynamics, Dynamic Modeling and Econometric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 23. Springer, Cham.2017(23): 7-42.
[54]Heipertz M, Ward-Warmedinger M. Economic and Social Models in Europe and the Importance of Reform [J]. Financial Theory & Practice, 2008,32(3): 255-287.
[55]石刚,韦利媛.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研究评析[J].经济学动态,2008(11): 77—80.
[56]王哲慧,龙莹.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解[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3): 292—294,318.
[57]张术茂.中国财政支出政策就业效应研究[D].沈阳: 辽宁大学,2014.
[58]徐佳舒,段志民.中等收入持续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构建橄榄型收入结构视角[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02): 24—39.
[59]严斌剑,周应恒,于晓华.中国农村人均家庭收入流动性研究: 1986—2010年[J].经济学(季刊),2014(3): 939—968.
[60]梁文泉,陆铭.城市人力资本的分化: 探索不同技能劳动者的互补和空间集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03): 185—197.
[61]冯云.中国教育不平等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研究[D].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2014.
[62]徐谦.关于扩大中产阶级的财政政策研究[D].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2007.
[63]李芳蹊.中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沈阳: 辽宁大学,2015.
[64]冯云.中国教育不平等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研究[D].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2014.
[65]孙涛.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2015.
[66]韩静舒.受益归宿视角下的基本公共支出均等化研究[D].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2016.
[67]齐海鹏.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视角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11): 18—21.
[68]冯云.中国教育不平等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研究[D].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2014.
[69]孙涛.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2015.
[70]茹长芸.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的财税政策建议[J].会计之友,2013(29): 105—107.
[71]刘国余.基于教育社会收益率的我国教育财政投入研究[D].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2014.
[72]汪辉平,王增涛,马鹏程.农村地区因病致贫情况分析与思考——基于西部9省市1 214个因病致贫户的调查数据[J].经济学家,2016(10): 71—81.
[73]韩静舒.受益归宿视角下的基本公共支出均等化研究[D].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2016.
[74]卢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的脱贫效应及模式研究[D].南京: 南京大学,2017.
[75]吴仁广.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效果评估研究[D].济南: 山东大学,2017.
[76]宋志华.中国政府卫生支出的规模、结构与绩效研究[D].沈阳: 东北大学,2010.
[77]赵鹏飞.公共卫生支出与国民健康及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2012.
[78]曾雁冰.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建模与控制研究[D].上海: 复旦大学,2011.
[79]齐海鹏.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视角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11): 18—21.
[80]杨亮.中国政府卫生支出的问题与对策[D].武汉: 武汉大学,2012.(www.daowen.com)
[81]曾雁冰.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建模与控制研究[D].上海: 复旦大学,2011.
[82]余央央.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支出的影响[D].上海: 复旦大学,2012.
[83]顾永红,向德平.居民收入与健康水平变动关系研究[J].学术论坛,2014,37(02): 92—99.
[84]韩静舒.受益归宿视角下的基本公共支出均等化研究[D].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2016.
[85]李齐云,刘小勇.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34—46.
[86]2003年我国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设立“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就业补助”科目,具体包括“再就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支出”“特定政策补助”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等,就业支出政策覆盖人群的范围逐步从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然后扩大到全体失业人员。
[87]王聪.扩大我国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财政政策研究[D].沈阳: 辽宁大学,2017.
[88]Kristjansson A.S. Income Redistribution in Iceland: Development and European Comparisons [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ecurity, 2011(4): 392-423.
[89]Jesuit D, Mahler V. State Redistribu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 [R]. Luxembourg Income Study Working Paper, 2004.
[90]Ervik R. The Redistributive Aim of Social Polic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axes, Tax Expenditure Transfers and Direct Transfers in Eight Countries [Z]. LIS Working Paper, 1998(184).
[91]Jean-Yves Hocquet. Relations between Employ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Policies in Europe: Social Protection and Employment’ Partnership or Rivalry [R]. Report of EU-China Social Protection Reform Project, 2016.
[92]刘乐山.基于财政视角的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西安: 西北大学,2006.
[93]王延中,等.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以社会保险为例[J].经济研究,2016(2): 4—15.
[94]Milanovic B. Do More Unequal Countries Redistribute More? Does the Median Voter Hypothesis Hold? [Z].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999(2264).
[95]CHIP课题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P)第五轮全国范围调查数据(CHIP 2013)[R].北京: 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2016.
[96]任忠富.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研究[D].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2016.
[97]张长浩.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就业与失业影响的研究[D].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2014.
[98]李娜,袁志刚.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就业效应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工具变量法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22): 153—154,160.
[99]张术茂.中国财政支出政策就业效应研究[D].沈阳: 辽宁大学,2014.
[100]杨晓妹,王有兴.公共就业支出结构与不同收入群体就业差异调节效应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29(03): 5—10.
[101]喻良涛.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与就业支出绩效评析[J].财政研究,2010(02): 52—55.
[102]贾晔.促进就业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D].济南: 山东财经大学,2012.
[103]苏海南.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104]李金.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J].社会学研究,1993(02): 23—30.
[105]同上。
[106]吉尔伯特,卡尔.美国阶级结构[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9.
[107]常兴华.界定中等收入者[N].国际金融报,2003-12-30.
[108]狄煌.合理界定中等收入者[N].经济参考报,2003-02-18(2).
[109]杨宜勇.对瑞典和德国中产阶级的考察[J].开放导报,2004(6): 87—90.
[110]顾纪瑞.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方法和标准之比较[J].现代经济探讨,2005(10): 10—16.
[111]吴青荣.中国梦视阈下中等收入群体扩容之路[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30(06): 16—22.
[112]贾康.关于财政理论发展源流的概要回顾及我的“公共财政”观[J].经济学动态,2008(04): 9—13.
[113]何振一.构建与完善财政内控体系的研究[J].财政监督,2005(08): 8—9.
[114]朱富强.收入分配与经济萧条: 霍布森的人本思想[J].嘉应学院学报,2009,27(04): 61—65.
[115]郝晓薇.基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瓦格纳定律之审视: 实证与启示[D].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11.
[116]任泽平,潘文聊.结构式乘数及其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08): 83—95.
[117]张世晴,王辉,甄学民.新老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比较[J].南开经济研究,1999(02): 32—37.
[118]葛夕良,沈腊梅.马斯格雷夫的现代市场财政观——《财政理论与实践》译介[J].经济资料译丛,2002(01): 105—110.
[119]文建东,欧阳伟如.罗伯特·巴罗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J].经济学动态,2017(04): 151—160.
[120]赵娟.中国经济波动研究: 基于总量和产业层面[D].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11.
[121]张健.布坎南与公共选择理论[J].经济科学,1991(02): 70—75.
[122]甘行琼.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趋势[J].财贸经济,1999(09): 38—42.
[123]刘尚希.“公共财政”概念的由来[J].经济研究参考,2009(70): 16.
[124]贾康.公共财政的几个基本问题[J].人民论坛,2007(24): 12—13.
[125]贾康.关于公共财政的若干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06): 27—32,143.
[126]高培勇.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 定位、思路及框架构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08): 40—46.
[127]冯俏彬.国家分配论、公共财政论与民主财政论——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的回顾与发展[J].财政研究,2005(04): 8—11.
[128]高培勇.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 定位、思路及框架构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08): 40—46.
[129]何振一.社会主义财政学创新中的几个理论认识问题[J].财贸经济,2008(04): 54—60.
[130]王家永.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政责任与对策[J].财政研究,2008(08): 64—66.
[131]魏立萍,刘晔.民生财政: 公共财政的实践深化[J].财政研究,2008(12): 7—10.
[132]陈元春.公共财政的本质、目的及其基本框架[J].财政研究,2004(10): 45—47.
[133]高涓.地方民生财政支出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D].苏州: 苏州大学,2015.
[134]吴俊培.财政支出效益评价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03(01): 15—17.
[135]郭长林.财政支出效率管理: 理论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8): 83—84.
[136]杨敏.经济转型与政府调适[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09.
[137]齐丹.劳动价值论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卡尔·马克思的发展[D].吉林: 吉林大学,2016.
[138]钟祥财.萨伊经济思想再议[J].贵州社会科学,2010(04): 101—109.
[139]马强,孙剑平.西方收入分配的主要思想理论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11(01): 24—26,91.
[140]邹东红.古典、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比较[J].价格月刊,2008(11): 84—86.
[141]陈宝英.庇古“收入均等化”理论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启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03): 96—98.
[142]姚洋.作为一种分配正义原则的帕累托改进[J].学术月刊,2016,48(10): 44—54.
[143]张世伟,万相昱.基于洛伦茨曲线的收入分配评价方法[J].江西社会科学,2008(02): 70—76.
[144]刘国余.收入分配福利评价的文献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3(18): 13—14.
[145]任泽平,潘文聊.结构式乘数及其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08): 83—95.
[146]萨缪尔森.经济学(18)[M].萧琛,译.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05—427.
[147]张世伟,吕世斌,赵亮.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 基于基尼系数的分析途径[J].经济评论,2007(04): 40—45.
[148]张志强,高丹桂.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再解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06): 22—26.
[149]徐丙奎.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24—31.
[150]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0—40.
[151]李金.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J].社会学研究,1993(02): 23—30.
[152]尹恒,龚六堂,邹恒甫.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 回到库兹涅茨假说[J].经济研究,2005(04): 17—22.
[153]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4): 3—17.
[154]李太淼.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具体分配制度体系[J].学习论坛,2010,26(01): 10—14.
[155]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4—62.
[156]胡道玖.可行能力: 阿马蒂亚·森的发展经济学方法及价值关怀[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 74—80.
[157]李实.阿马蒂亚·森与他的主要经济学贡献[J].改革,1999(01): 101—109.
[158]同上。
[159]江涛.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06): 84—87.
[160]张迎春,张琦.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65—68.
[161]李波.基于人力资本的社会阶层收入差距研究[D].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2012.
[162]吴青荣.产业结构变迁、人力资本、R&D强度对中等收入群体影响的动态测度——基于协整和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J].经济问题探索,2017(09): 25—29,93.
[163]陈云,李慧芸.居民收入主观感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测度研究——基于北京市居民微观调查数据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30(01): 106—112.
[164]齐海鹏.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视角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11): 18—21.
[165]石刚,韦利媛.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研究评析[J].经济学动态,2008(11): 77—80.
[166]纪玉山,代栓平,何翠翠.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及“橄榄型”财富结构的达致[J].社会科学研究,2005(02): 35—40.
[167]陈新年.中等收入者论[M].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148.
[168]程名望,盖庆恩,Jin Yanhong,史清华.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户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16,51(01): 168—181,192.
[169]徐祖辉,谭远发.健康人力资本、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06): 21—28.
[170]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社会政策研究,2016(01): 77—97.
[171]Jesuit D, Mahler V. State Redistribu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R]. Luxembourg Income Study Working Paper, 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