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与界定方法

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与界定方法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界定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对中等收入群体统一的概念界定。我国学者对中等收入群体主要有两种界定方法。我国学者王宏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和比重进行了比较。首先,尽管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指标除了收入以外还有例如财产、消费水平、生活方式、配置资源能力、教育水平和职业等其他指标,但收入指标是衡量中等收入群体最具代表性和最基本的指标。

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与界定方法

(一) 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对中等收入群体统一的概念界定。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看,经济学家主要以收入指标为主界定中等收入者,社会学家则倾向于用多维标准的社会分层论来界定中产阶层。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层的标准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韦伯采用了财富(经济角度)、权力(政治角度)和声望(社会角度)的多元社会分层法[1]。当前国际上比较盛行的是新韦伯主义中产阶级理论的多元分层论。

我国学者对中等收入群体主要有两种界定方法。一种方法主要以收入和生活水平来界定。常兴华(2003)[2]提出,中等收入者是指收入和生活水准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保持在中等或相对平均水准的居民。他认为,界定中等收入者以收入为主,但要与生活水平的相关指标结合看,中等收入水平是中位数概念,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水平,并且强调收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杨宜勇(2004)[3]认为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主要不看消费水平和财产多少,而要看持续的收入能力。顾纪瑞(2005)[4]提出,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应当只从收入角度划分,收入起点应略高于人均GDP,接近城镇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水平。吴青荣(2014)[5]认为应以收入水平为主要依据来界定中等收入群体,这既符合该术语的经济学内涵,也符合国情,只要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标准,就属于中等收入群体。陈云、李慧芸、郭鸽(2016)[6]认为,衡量中等收入群体最重要的变量是收入水平,用收入水平作为划分标准既符合国际通用方法,也方便定量分析。另一种方法从收入、财富、职业、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更广的维度来界定中等收入群体(中产阶层、中间阶层)。陆学艺(2002)[7]认为中间阶层是就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而言处于社会中间等级位置的阶层。李正东(2004)[8]提出,划分中间阶层的标准具体包括社会变迁指标、职业指标、经济指标(包含财产和收入)、声望指标和权力指标。沈晖(2008)[9]提出,中间阶层指社会上具有相近的生活方式、自我评价、价值取向、心理特征的群体或社会阶层。李培林、张翼(2008)[10]提出,应当用收入水平、职业类别、教育资本来衡量中产阶级。李春玲(2011)[11]提出,界定中国中产阶层通常有四个标准,即收入标准、职业标准、教育标准、消费及生活方式标准。赵竹茵(2014)[12]认为,应根据职业、教育、收入等客观指标和大众舆论、自我认同标准等主观指标来划分中产阶级,我国中产阶级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和各种专业人员。王宏(2013)[13]对国内外机构和学者关于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的观点做了梳理(如表2.1所示)。

笔者认同以苏海南为代表的学者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界定,即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界定既包含经济属性,也包含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从经济属性看,这一群体的收入、财富和消费水平处于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之间;从社会属性看,这一群体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从文化属性看,这一群体成员一般具有较高的教育和文化水平。

(二) 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标准划分

在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标准划分上,国际上主要分为绝对标准法和相对标准法。绝对标准法是指确定收入的上下限,比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确定的中等收入的标准是每人每天10—100美元;相对标准法就是按收入均值或中位数的前后区间,比如居民收入中值的3/4到1.25倍。

国内对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衡量指标主要有三种办法: 一是收入五等分或七等分法。国家统计局居民家庭收入分组是按五等分或七等分的。陈新华(2005)[14]采用五等分法分析城镇中等收入者分布和发展趋势,将中间的20%视为中等收入者。常亚青(2011)[15]按五等分法来计算相对收入流动性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时间间隔的收入转移矩阵,并结合个人特征数据采取多元选择模型来考察内部收入等级跃迁的影响因素。二是收入中位数或均值划分法。徐建华等(2003)[16]提出,用收入中值加减全距的1/6来计算中等收入分布的上下限。李培林(2017)[17]以中国城镇家庭年人均收入作为参照基准,借鉴世界银行标准,把收入高于平均收入线2.5倍及以上的群体定义为高收入者;把收入低于平均收入线50%及以下的群体定义为低收入者;把收入处于低收入上限到平均线之间的群体定义为中低收入者;把收入在平均线到平均线的2—5倍的人群定义为中等收入者。三是家庭人均年收入法/家庭财产划分法。刘伟、周月梅、周克(2007)[18]按家庭人均年收入或家庭财产标准来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纪宏、陈云(2009)[19]把人均年收入3万—8万元作为界定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标准。苏海南(2015)[20]提出,我国的中等收入者是收入处于全国或当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与较高收入水平间,家庭生活水平处于全国或当地小康与比较富裕水平间的人员,具体以全国或当地平均收入水平为下限,以高于平均收入的2倍为上限。不同国家的中等收入标准有所不同,并且不断发展变化。我国学者王宏(2013)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和比重进行了比较(如表2.2所示)。

表2.2 不同国家和地区中产阶层或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划分标准的比较(www.daowen.com)

续 表

资料来源: 王宏.国际视野的中等收入阶层: 内涵界定、指标体系与地区差异[J].改革,2013(05): 15—24.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亚洲人口有限责任公司的数据和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理事会”发布标准加工整理。

笔者在本书中采用的衡量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重的主要指标是收入指标。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尽管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指标除了收入以外还有例如财产、消费水平、生活方式、配置资源能力、教育水平和职业等其他指标,但收入指标是衡量中等收入群体最具代表性和最基本的指标。其次,由于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和考察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变化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化两者间关系,为了便于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定量分析和回归分析,笔者在第四章中采集和利用2001—2016年我国22个省份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和以收入指标(绝对收入指标、相对收入指标以及“购买力平价”收入指标)为衡量标准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数据,对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变化给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