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有效施工安全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有效施工安全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不良环境条件三个方面。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的主体,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2.危险源控制的方法1)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常用的有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②安全检查表实际上就是实施安全检查和诊断项目的明细表。运用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进行系统的安全检查,辨识工程项目存在的危险源。

有效施工安全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1.危险源的概念

1)危险源的定义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危险因素是指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的因素,有害因素是指强调在一定时期内的慢性损害和累积作用。

2)两类危险源

在实际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危险源导致的事故可以分为能量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的泄漏。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将危险源分为两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1)第一类危险源。

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的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如“炸药”是能够产生能量的物质;“压力容器”是拥有能量的载体)。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通常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作为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

(2)第二类危险源。

造成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如“电缆绝缘层”“脚手架”“起重机钢绳”等)。

在生产、生活中,为了利用能源,人们制造了各种机器设备,让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在系统中流动、转换和做功为人类服务,而这些设备设施又可看成是限制约束能量的工具。正常情况下,生产过程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但是,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故障),则将发生事故。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不良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3)危险源与事故

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在事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的主体,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2.危险源控制的方法

1)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1)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①专家调查法是通过向有经验的专家咨询、调查,辨识、分析和评价危险源的一类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常用的有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

a.头脑风暴法是通过专家创造性的思考,从而产生大量的观点、问题和议题的方法。其特点是多人讨论,集思广益,可以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常采取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交换意见,使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更加细致和具体。常用于目标比较单纯的议题,如果涉及面较广,包含因素多,可以分解目标,再对单一目标或简单目标使用本方法。

b.德尔菲法是采用背对背的方式对专家进行调查,其特点是避免了集体讨论中的从众性倾向,更代表专家的真实意见。要求对调查的各种意见进行汇总统计处理,再反馈给专家反复征求意见。

②安全检查表实际上就是实施安全检查和诊断项目的明细表。运用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进行系统的安全检查,辨识工程项目存在的危险源。检查表的内容一般包括分类项目、检查内容及要求、检查以后处理意见等。可以用“是”“否”做回答或“√”“×”符号做标记,同时注明检查日期,并由检查人员和被检单位同时签字。

安全检查表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容易掌握,可以事先组织专家编制检查项目,使安全检查做到系统化、完整化。缺点是一般只能做出定性评价。

(2)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是评估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大小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根据评价结果对风险进行分级,按不同级别的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以下介绍两种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

①方法1:

将安全风险的大小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p)与发生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f)的乘积来衡量。即

式中,R——风险大小;

p——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f——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根据上述的估算结果,可按表7-1对风险的大小进行分级。

表7-1 风险分级表

表中:Ⅰ——可忽略风险;Ⅱ——可容许风险;Ⅲ——中度风险;Ⅳ——重大风险;Ⅴ——不容许风险。

②方法2:

将可能造成安全风险的大小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和事故后果(C)三个自变量的乘积衡量,即

(www.daowen.com)

式中,S——风险大小;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按表7-2所给的定义取值;

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按表7-3所给的定义取值;

C——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按表7-4所给的定义取值。

此方法因为引用了L、E、C三个自变量,故也称为LEC方法。

表7-2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表7-3 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

表7-4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根据经验,如表7-5所示。危险性量值在20以下为可忽略风险;危险性量值在20~70为可容许风险;危险性量值在70~160为中度风险;危险性量值在160~320为重大风险。当危险性量值大于320的为不容许风险。

表7-5 危险性等级划分表

2)危险源的控制方法

(1)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方法。

①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

②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方法:隔离、个体防护、设置薄弱环节、使能量或危险物质按人们的意图释放、避难与援救措施。

(2)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方法。

①减少故障:增加安全系数、提高可靠性、设置安全监控系统。

②故障-安全设计:包括故障-消极方案(即故障发生后,设备、系统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直到采取校正措施之前不能运转);故障-积极方案(即故障发生后,在没有采取校正措施之前使系统、设备处于安全的能量状态之下);故障-正常方案(即保证在采取校正行动之前,设备、系统正常发挥功能)。

3)危险源控制的策划原则

(1)尽可能完全消除有不可接受风险的危险源,如用安全品取代危险品

(2)如果是不可能消除有重大风险的危险源,应努力采取降低风险的措施,如使用低压电器等。

(3)在条件允许时,应使工作适合于人,如考虑降低人的精神压力和体能消耗。

(4)应尽可能利用技术进步来改善安全控制措施。

(5)应考虑保护每个工作人员的措施。

(6)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

(7)应考虑引入诸如机械安全防护装置的维护计划的要求。

(8)在各种措施还不能绝对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作为最终手段,还应考虑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9)应有可行、有效的应急方案。

(10)预防性测定指标是否符合监视控制措施计划的要求。

不同的组织可根据不同的风险量选择适合的控制策略。表7-6为简单的风险控制策划表。

表7-6 简单的风险控制策划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