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原理详解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原理详解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前控制要求预先进行周密的质量计划。这一原理对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同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对于工程项目而言,全面质量控制还应该包括工程各参与主体的工程质量与工作质量的全面控制。GB/T 19000—2016强调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管理原则。其中每个环节又由诸多相互关联的活动构成相应的具体过程,因此,必须掌握识别过程和应用“过程方法”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原理详解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理:PDCA循环原理、三阶段控制原理、三全控制原理。

1.PDCA循环原理

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统计学专家戴明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的,故也称为戴明环活动。PDCA循环中的四个英文字母分别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首字母的英文缩写。它反映了质量改进和完成各项工作必须经过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不断循环下去,周而复始,使质量不断改进,如图5-2所示。

图5-2 PDCA循环示意图

1)计划制订阶段——P阶段

该阶段可以理解为质量计划阶段,明确目标并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行动方案。在工程项目的实施中,“计划”是指各相关主体根据其任务目标和责任范围,确定质量控制的组织制度、工作程序、技术方法、业务流程、资源配置、检验试验要求、质量记录方式、不合格处理、管理措施等具体内容和做法的文件,“计划”还需要对其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有效性、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按照规定的程序与权限审批执行。

2)计划执行阶段——D阶段

该阶段包含两个环节,即计划行动方案的交底和按计划规定的方法与要求开展工程作业技术活动。计划交底目的在于使具体的作业者和管理者明确计划的意图和要求,掌握标准,从而规范行为,全面地执行计划的行动方案,步调一致地去努力实现预期的目标。

3)执行结果检查阶段——C阶段

该阶段指对计划实施过程进行各种检查,包括作业者的自检、互检和专职管理者专检。各类检查都包含两大方面:①检查是否严格执行了计划的行动方案;实际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不执行计划的原因。②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即产出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对此进行确认和评价。

4)处理阶段——A阶段

该阶段对质量检查所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保持质量形成的受控状态。处理分为纠偏和预防两个步骤。前者是采取应急措施,解决当前的质量问题;后者是信息反馈管理部门反思问题症结或计划时的不周,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质量预防提供借鉴。

2.三阶段控制原理

三阶段控制原理就是通常所说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这三阶段控制构成了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

1)事前质量控制(www.daowen.com)

事前质量控制是指正式施工前进行质量控制,控制重点是做好准备工作,对影响质量的各因素和各有关方面进行预控。应注意:准备工作应贯穿施工全过程。事前控制要求预先进行周密的质量计划。尤其是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制订质量计划或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目前这三种计划方式基本上并用),都必须建立在切实可行,有效实现预期质量目标的基础上,作为一种行动方案进行施工部署。

事前控制,其内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强调质量目标的计划预控;二是按质量计划进行质量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状态的控制。

2)事中质量控制

事中质量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施工过程及其有关各方面的质量。

事中质量控制首先是对质量活动的行为约束,即对质量产生过程各项技术作业活动操作者在相关制度管理下的自我行为约束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技术能力,去完成预定质量目标的作业任务;其次是由他人对质量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控制,这里包括企业内部管理者的检查检验和企业外部的工程监理和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等的监控。事中控制虽然包含自控和监控两大环节,但其关键还是增强质量意识,发挥操作者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即坚持质量标准是根本,监控或他人控制是必要的补充。因此,在企业组织的质量活动中,通过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来使操作者更好地发挥自我控制能力,以达到质量控制的效果,这通常是通过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来达到。

3)事后质量控制

事后质量控制指对通过施工过程所完成的具有独立的功能和使用价值的最终产品(单位工程或整个工程项目)及其有关方面(如质量文档)的质量进行控制。事后控制包括对质量活动结果的评价认定和对质量偏差的纠正。从理论上来分析,如果计划预控过程所制订的行动方案考虑得越周密,事中约束监控的能力越强越严格,实现质量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因为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计划时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包括系统因素和偶然因素,因此当出现质量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超出允许偏差时,必须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保持质量受控状态。

以上三大环节,不是孤立和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构成有机的系统过程,实质上也就是PDCA循环具体化,并在每一次滚动循环中不断提高,达到质量管理或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

3.三全控制管理

三全管理是来自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思想,同时包容在质量体系标准(GB/T 19000—2016和ISO 9000—2015)中,它指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应该是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这一原理对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同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1)全面质量控制

全面质量控制是指工程(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全面控制,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工作质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形成。对于工程项目而言,全面质量控制还应该包括工程各参与主体的工程质量与工作质量的全面控制。如业主、监理、勘察、设计、施工总包、施工分包、材料设备供应商等,任何一方任何环节的怠慢疏忽或质量责任不到位都会造成对建设工程质量的影响。

2)全过程质量控制

全过程质量控制是指根据工程质量的形成规律,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推进。GB/T 19000—2016强调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管理原则。按照建设程序,建设工程从项目建议书或建设构想提出,历经项目鉴别、选择、策划、可行性研究决策、立项、勘察、设计、发包、施工、验收、使用等各个有机联系的环节,构成了工程项目建设的总过程。其中每个环节又由诸多相互关联的活动构成相应的具体过程,因此,必须掌握识别过程和应用“过程方法”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主要的过程有以下内容:项目策划与决策过程;勘察设计过程;施工采购过程;施工组织与准备过程;检测设备控制与计量过程;施工生产的检验试验过程;工程质量的评定过程;工程竣工验收与交付过程;工程回访维修服务过程。

3)全员参与控制

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来看,无论是组织内部的管理者还是作业者,每个岗位都承担着相应的质量职能,一旦确定了质量方针目标,就应组织和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到实施质量方针的系统活动中去,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全员参与质量控制作为全面质量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就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理论认为,总目标必须逐级分解,直到最基层岗位,从而形成自下到上,自岗位个体到部门团队的层层控制和保证关系,使质量总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岗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