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创新在中国的发展背景解析

创新在中国的发展背景解析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对创新的态度:从1992年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开始,我国每年去海外留学的人数在稳步增长,现中国已成为世界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与国际的广泛接触让中国人最先感受到差距。在他的脑海里,中国人应该很粗鲁。在过去三十年里,一些中国企业只有创新的概念,没有创新的实质,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复制和抄袭已经成为常态和惯性。与此同时,创新驱动也在中国真正拉开大幕:

创新在中国的发展背景解析

中国人创新的态度:从1992年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开始,我国每年去海外留学的人数在稳步增长,现中国已成为世界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与国际的广泛接触让中国人最先感受到差距。还记得我第一次出国,那是2002年年底,我满怀欣喜和好奇来到纽约,从JFK肯尼迪国际机场出关,迎面就能感受到美国小伙的热情和幽默。出来后我搭乘一位黑人司机的出租车,司机一路跟我闲聊,一直以为我是日本人或者韩国人,当我告诉他我是从北京来的中国人时,他很震惊,瞪着眼睛说,“天哪,北京!”在他的脑海里,中国人应该很粗鲁。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被伤害的感觉,这个记忆太深刻,我至今都难以忘却。之后在美国的学习中,我感受到中美教育的各种差异,包括专业研究思维方法、教学方式、同学们的学习方式、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等各个方面,这些都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

聪明勤劳的中国人迫不及待地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贫穷落后的面貌,用经济增长来恢复昔日大国的荣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目共睹,从重型高铁、航空母舰、无人飞机到电视、空调等各种家用电器,从金融行业到IT科技公司,从服装品牌到餐饮连锁,无一例外,导致今天我和很多企业家讨论是否创新这个问题时,他们会直接告诉我:“创什么新啊,直接花钱把技术买过来不就行了。”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航空母舰95%以上的核心技术都是国外的,大量的钢铁厂年年亏损,连一个特种钢都研发不出来。在过去三十年里,一些中国企业只有创新的概念,没有创新的实质,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复制和抄袭已经成为常态和惯性。但好日子总是短暂的,一家公司通过模仿成功了,10家公司紧跟着去模仿,前人还没有跑到沙滩,后面又有一百家公司追上来,最终同质化的恶性竞争让大家都挣扎在生死存亡的边缘线上。

小故事

十几年前,中国企业元老级人物陈东升先生的一句名言广为人知,并且成为中国管理界的经典:“创新就是率先模仿”。通俗地说,就是要率先找到最好的对象模仿。创办嘉德时,陈东升先生根本不知道拍卖的艺术品怎么样,也不知道怎么拍。但是陈东升选择了最好的模仿对象,国际最著名的拍卖公司索斯比。做中国的索斯比,嘉德成功了,这是中国第一家具有国际拍卖概念的拍卖公司。1996年他创办了泰康人寿。为了借鉴最优秀公司最优秀的管理经验,陈东升几乎走访了所有世界顶级的保险公司。它的营销体制来自东南亚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同时还借鉴了国泰、安泰的模式;而在信息技术、精算、管理、财务投资等内务方面则向欧美学习,在全球招募精算师和财务总监。“我甚至连别人公司里面饮水机的牌子都记下来了。”陈东升先生如是说。(www.daowen.com)

此一时彼一时,这段历史是需要被尊重的。在那个阶段,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模仿是最快的,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还没有形成之前,这种方式挣钱的速度也是最快的。“创新就是率先的模仿”,其实是一种最简单的通过改变地域的微创新,这种创新的技术壁垒非常小、利润高、时间周期短,但简单复制无法形成自身的创新能力,这也为各个行业的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

同质化竞争的危机在2015年开始大规模爆发,每个传统行业都危机四伏,破产潮大肆来袭。与此同时,创新驱动也在中国真正拉开大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