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以战争结束、中印输油管任务完成为由,拟停止供油。中国政府曾多次提出交涉,要求继续使用输油管输油,都没有得到美国的同意。当时在我国经营汽油、煤油的亚细亚、美孚、德士古三家美商洋行联手向美国政府提出“租用”中印油管的申请,但美国政府不愿意在中国陷得过深,还是坚持原来的政策。一条因战争而生的油管在工作仅仅7个月后,于1946年1月,因战争的结束而骤然停用了。美国“对外清理委员会”按照废旧金属的价格,将这些依然崭新的全部油管以及35个抽油站、50个储油池等,以废金属价格卖给了印度的贸易公司。中国境内的管件及设备,除了被当地农民拆作零用外,大多拆运至甘肃,供正在紧锣密鼓勘探和开采石油的玉门煤油公司使用。曾经在抗战最后关头发挥了重大作用的中印油管,从此渐渐湮没在历史深处。
如今,在昆明火车北站和小菜园立交桥之间有一个市民非常熟悉的公交站——“油管桥”。之所以叫“油管桥”,是因为这里曾经有一座用油管建造的桥,是为架设跨越盘龙江的中印输油管所搭建。年近九十的小菜园人李培先老人说:铺油管桥的事情他知道,应该是1944年,中印油管路过盘龙江,先打木桩,然后在上面架油管,再在油管上铺木板、架桥。修好后,桥上面可以走人,也可以过马车。抗战结束后,管道就拆了,但油管桥还用了很多年,具体是哪年拆的,他也记不清楚了。
如今,每天至少有9路公交车在“油管桥”站停靠,数以千计的人途经此地,但是,几乎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顾名思义,这里应该是有一座用油管建造的桥的,但是,现在不仅没有一座用油管建造的桥,哪怕是油管的踪影也没有了。这倒也罢了,更令人唏嘘的是,早些年,用油管造的桥还在的时候,在桥边长大的一些人,都已经搞不明白桥的来历了。云南著名本土诗人于坚曾在《油管桥》一文中这样描述他记忆中的油管桥:“(那时)油管桥是在郊区,架在盘龙江上,管子的两头埋在岸上的荒草里面。露在江上的一截是生锈的铁管,直径有两米多。人可以从上面走过去,我们在河的这岸走,听见那边有鸟叫,就从油管桥上跑过去。那管子里面流的当然不是油,只是因为它看着像伊拉克的输油管,才这么叫的。那时代谁也不知道伊拉克,昆明也没有石油,我估计是一个去过大庆油田的人取的名字。”(www.daowen.com)
中印输油管道的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但在人们记忆中已显得如此模糊,甚至人们已经忘记了这段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刚建成投产不久的中缅油气管道,在中国境内与70年前的中印油管走的几乎是同一条路线。这难道只是历史的巧合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