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输油管起点为印度的加尔各答港,经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及帕特卡山脊、丁江到利多,到利多后,沿中印公路进入缅甸密支那、八莫,再从畹町进入我国境内,沿滇缅公路到达终点昆明,全长3218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一条成品油运输管线。
印度、缅甸境内的油管铺设工程由美国陆军建筑队承担,中国境内的由中美双方负责。所需油管每节长6.1米,直径10.2厘米,每公里约需164节,全线共需492000节,全部为美国制轻质无缝管,一人可扛一节。油管的节与节之间,先用螺丝扭紧,再用电焊密封紧固。油管多数铺设在地面上,少数掩埋在地下。
管线所经过的地方,环境非常恶劣,沿线多山谷、河川、密林,瘴疠、毒蛇猛兽为害,特别是要经过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地带的野人山,极大地考验着工程的进行。为了修筑这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输油管道,中美两国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筑中印输油管道堪称一场艰苦卓绝的丛林会战。
由于条件所限,材料的运输非常困难。铺设油管的材料,先由美国用飞机运到印度,再用汽车沿中印公路运到各分段铺装。在中印公路上,卡车满负荷奔跑,折旧速度快得惊人,一套刹车系统最多使用一个月就不行了,而刹车片在当时又很难得到。一旦遇到悬崖峭壁,或卡车开不过去的地段,工兵和劳工只能靠人拉肩扛,徒步翻山越岭,将管线物资运输到位。参加油管建设的美国Ray O.Howard军士在一篇文章中介绍说:“输油管建设初期,工具和物资供应困难,甚至连扳手都没有,工兵用一英寸的钢管制作扳手,用手推车把钢管运到汽车无法通行的深谷丛林中,然后一捆一捆堆放着。”
铺设油管遇到了雨季,工程进度便会严重减慢,也使工兵和劳工倍感痛苦。1944年5月,缅甸新平洋和丁加克之间有一片21公里的沼泽地,工兵要抢在雨季到来前通过这片沼泽地。因为白天中印公路要运输大量一线军用物资,铺设管线的部队只能晚上运送油管,工兵和劳工把油管放到卡车上慢慢通过桥梁,然后扛在肩上蹚过齐腰的泥水,在小船上对接管道,再沉入沼泽……在孟拱河谷铺设油管时,连续45天都在下雨,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工兵和劳工每天都要工作12小时,几乎每天都不得不穿着潮湿的衣服。由于每天都在下雨,衣服放在防水袋里都会发霉,一双鞋最多只能穿一个星期。
油管铺设至森林地带,需先以刀斧开路,驱走毒蛇猛兽。在距离村庄和公路较远的地方施工,夜晚不能回宿,美方人员撑起帐篷就地宿营,中方人员条件差只能烤火度过寒夜。(www.daowen.com)
雨季的持续和丛林昆虫对人们的身体开始伤害。疟疾、痢疾和斑疹伤寒症使得继续工作的工兵很多都病倒了。水蛭不断骚扰工兵成为了最讨厌的事情。只要一个人在丛林里走一会儿,这样的小虫子马上成群结队向他扑过来。那个时候有一个笑话就是说医生用这些吸血的动物来为病人输血。还有蛇和野兽的故事都是传说,但是输油管工兵遭到伤害却没有记录。只有一些人为了解闷,记录了一些老虎和巨蟒被打死的故事。
我国境内油管铺设工程经过很多荒僻艰险、瘴疠疟疾流行的地区,还经过数十里荒无人烟的地方,这里无水可喝,无盐可用,没有蔬菜可吃,“美方人员吃罐头,中国职工吃粑粑、米饭”,生活非常艰苦。“在中美合作铺设油管的全部工程中,因气候恶劣,疟疾流行,各工程队虽配有医务人员和药品,患病缺勤者仍多,美方因病死亡者有6人,我方死亡者12人。”
尽管工作非常艰苦,但是在这3000多公里的漫长线路上,来自中、美、印、缅等国的工程师、工兵、劳工们不惧艰险,忍受着万般痛苦,争分夺秒,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油管铺设工程于1943年12月开始,而全部工程是1944年3月各分段才全面开工。各分段全面动工后齐头并进,进度很快。1945年4月铺至昆明”,比计划提前了一个星期。1945年4月9日,经过万水千山,在一节又一节的钢管里流淌了3000多公里后,第一批油料输抵昆明。5月5日,在油管开工整整一年半后,在华的美军供应部司令戚夫士少将与印缅战区美军司令柯维尔少将发表联合声明,宣告中印油管全部完工。5月31日晚,中美两国工程人员在昆明市篆塘新村,举行了中印油管通油联欢晚会。
铺设中印输油管道用了200万个人工日,“建设这条管线美国工兵的工作量是100万个人工日,中国、缅甸、印度劳工的工作量也是100万个人工日”。全线共设置35个抽油站,50个储油池,还有为数众多的加油站、储油库,共使用油管总重量为50多万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