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铃响山间的云南马帮运输兴盛时期

铃响山间的云南马帮运输兴盛时期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铜铃响起,铁蹄声声,还伴着一声声、一句句悠扬的“赶马调”,这是云南马帮的声音。而在近代,云南马帮更是迎来了它发展的顶峰。进入近代,特别是1889年、1897年、1902年,蒙自、思茅、腾越相继开关以后,伴随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云南马帮运输也迎来了其发展的巅峰。“山间铃响马帮来”,也正是这充盈于各条道路之上的大小马帮,支撑起了抗战前云南长途贸易与地区物资交流的发展,为云南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铃响山间的云南马帮运输兴盛时期

铜铃响起,铁蹄声声,还伴着一声声、一句句悠扬的“赶马调”,这是云南马帮的声音。一匹匹驮马,或三五匹一起,或成群结队,满载货物,或穿梭于山间,或疾走于川坝,密切了云南各地间的联系,沟通了云南与外地。如果说,西北沙漠丝绸之路是属于驼队的荣光,那么,南方陆路丝绸之路则是属于马帮的辉煌。而在近代,云南马帮更是迎来了它发展的顶峰。

尽管我们难以说得清楚云南马帮的历史始于何时,但在云南,马曾长期作为长途运输的工具却是由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日本东亚同文书院的调查认为:艰险的地形状况决定了在现代交通出现之前“云南的交通只得以马、骡、驴及苦力为依赖,除此而外,别无他法”。但在这当中,人的力气与耐力毕竟有限,不可能作为运输特别是长途运输的主要方式;驴的运力欠佳,往往只能用于平坝地区的短途运输;只有马、骡,因速度快、力气大、耐力强,善于攀爬陡峭的山路,成为在云南复杂与艰险的地形环境下承担长途运输的不二之选。所以,在古代的云南,当一定规模的长途贸易出现后,以一定数量的骡马结队从事长途的货物运输就成为必然,云南马帮也就由此产生了。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见蜀布、筇竹杖,“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王莽时期,从云南走出的朱提银被定为“国币”,流通全国;据考古发掘,曾在腾冲城里发现汉五铢钱数千枚……凡此种种,均属长途规模贸易的痕迹。由此不难推断,早在两汉时期,行进在南方陆路丝绸之路上的马帮早已成为云南对外交往的使者。地处边疆的云南,之所以有着悠久的对外贸易历史,与马帮的存在密不可分;地处边疆的云南,如果没有马帮,怎能发挥其作为南方陆路丝绸之路节点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纷争,云南地方也不安宁。因交通阻塞,商路不通,商人安全难有保障,贸易一度不振,马帮运输陷于衰落。

到了唐宋,即南诏、大理国统治时期,云南的贸易得到了恢复和前所未有的发展。大理、喜洲、昆明保山等城市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像“三月街”这样的专业性大集市已经形成并日趋繁荣,永昌(今保山)、银生(今景谷至西双版纳一带)的海外贸易也空前活跃。“冬时欲归来,高黎贡山雪。秋夏欲归来,无那穹赕热。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赂绝。”这是樊绰在《云南志》中所载的《河赕贾客谣》,描述了唐代西洱河地区白族先民进行贸易的艰难。这些白族先民赶着马,翻越高黎贡山,从洱海地区出发日复一日地行进在对外贸易的通道上。也正是这样的一批批商客推动了唐宋时期云南贸易的繁荣,贸易的繁荣对运输的需求又促使马帮运输的恢复与发展,而马帮的恢复与壮大则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明清两代是云南马帮运输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大量汉族移民进入云南,或为军屯的一员,或为商屯而来,或从事商贸,或营生于矿冶业。随之而来的是云南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一队队的骡马运来输往,活跃在茶马古道之上,将茶叶食盐运到藏区,再驮回西藏地区的土特产;行进在滇缅贸易通途之上,输出缅甸所需的丝绸和其他云南土产,运回云南所需的棉花和各种缅甸土产……贸易的繁荣和马帮运输的发展,促使产生了专事马帮运输营生的人群,如许多的回族人“皆以赶马、贩油、盐米为业”,“资生每仗骡马利”,以赶马来维持生计。(www.daowen.com)

尽管云南马帮与长途贸易相伴而生、相发展,但在近代以前,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贸易发展毕竟有限,因此马帮的数量和规模也都相对较小。进入近代,特别是1889年、1897年、1902年,蒙自、思茅、腾越相继开关以后,伴随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云南马帮运输也迎来了其发展的巅峰。

在近代,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云南马帮运输规模也迅速扩大。活跃在昆明、保山、腾越、八莫一线的骡马常有四五千匹之多;经思茅深入缅甸、泰国、老挝等地的马帮,每年约有3000匹骡马往来;在耿马、镇康一线的对外通道上,一年之中有2000至4000匹骡马忙于运输货物;滇藏之间,即便是在冬季,也有千余匹骡马,开春后则可达3000余匹;在滇越铁路通车之前,蒙自关往来货物全赖马帮运输。

由于马帮运输有利可图,云南各地商人纷纷出资组建马帮,从事贸易,从而形成了凤仪帮、蒙化帮、云龙帮、鹤庆帮、喜洲帮、丽江帮、中甸帮、保山帮、腾冲帮、临安帮、迤萨帮、阿迷(开远)帮、石屏帮、沙甸帮、顺宁帮、景东帮、思茅帮、磨黑帮寻甸帮、玉溪帮、通海帮、峨山帮、鲁甸帮、宣威帮、曲靖帮、会泽帮、昭通帮、开化(文山)帮、广南帮等30余个地域性大马帮。这些大马帮的驮马往往多达数百匹甚至上千匹,专事长途贸易。此外,那些主要从事短途运输的小马帮更是不计其数。

在抗战之前,云南虽已先后出现了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形式,但工程进展缓慢,数量非常有限,马帮仍然发挥着运输主力的作用。“山间铃响马帮来”,也正是这充盈于各条道路之上的大小马帮,支撑起了抗战前云南长途贸易与地区物资交流的发展,为云南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