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的云南交通虽依然没有脱去“落后”的旧皮袄,但是,当历史的车轮缓缓驶入近代后,云南交通还是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开始进入了近代化阶段,其主要标志就是铁路的出现与公路的兴筑。
1898年3月,法国驻华公使吕班借口干涉还辽有功,照会清政府,在提出割让广州湾的同时,要求中国同意法国修筑一条自越南边境至云南省城的铁路,得到了清政府的应允,滇越铁路的修筑从而被提上议事日程。
1899年8月,滇越铁路公司成立,负责滇越铁路的修建。
1901年,滇越铁路越南段开始动工。
1903年10月,法国与清政府签订《滇越铁路章程》。
1904年,滇越铁路云南段开始兴建。
起初,法国提出滇越铁路云南段所经路线为河口—蒙自—曲江—馆驿—通海—新兴(今玉溪)—晋宁—呈贡—昆明,但沿线官民纷纷反对修筑铁路,要求铁路改线。受此影响,经重新勘测后最终确定沿河口—芷村—碧色寨—开远—弥勒—宁州—路南—宜良—呈贡—昆明一线修筑。
“一颗道钉一滴血,一根枕木一条命。”据估计,修筑滇越铁路共动用30万劳工,滇段修筑历时七年,中国劳工死亡达10多万。付出极高的代价后,1910年3月,滇越铁路终于修筑完成。
滇越铁路不仅是云南历史上第一条铁路,也是我国的第一条国际铁路,“云南十八怪”之一的“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说的就是这条铁路。
代替原来的马帮和红河上的木船,火车成为云南对外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滇越铁路开始成为云南对外最为主要的运输通道。
滇越铁路通车当年,运销大锡6195吨,比上一年增加50%,“滇越铁路成,交通称便,于是对外贸易,乃得顺利发展”。(www.daowen.com)
1910年,发电机从滇越铁路运进,我国第一个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在昆明开工,可以说云南早期的工业化与滇越铁路紧密相连。
铁路修成后,沿线城市昆明、宜良、开远、河口等日益繁荣。沿线农村,“封建性的地主和商人,不少扔掉了瓜皮小帽,换上洋毡帽”,铁路两侧,“洋油灯排挤了菜油灯,洋布压倒了土布”,社会经济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滇越铁路通车后,由于个旧与碧色寨相距甚远,大锡要通过铁路出口很不方便。于是,滇南绅商倡议由民间集资,以商办形式修建一条由个旧—蒙自(碧色寨)—建水—石屏的民营铁路,与滇越铁路相连接,以方便个旧大锡的运输出口。
1915年,云南第一家股份制公司成立,个碧石铁路正式动工。
1921年11月,全长73公里的个旧到碧色寨段铁路建成通车;1928年10月,再完成61.5公里,延伸至建水;1936年,建水至石屏48公里的铁路建成,个碧石铁路全线贯通。
个碧石铁路的修筑前后耗时22年,可谓旷日持久,反映出民间创办铁路之艰难,充分表现出了云南人民改变家乡落后交通面貌的那份坚持与执着。
个碧石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商办铁路。建成后,个旧大锡可以直接利用铁路运输出口,出口数量增加,铁路所经之地物资交流大为便利,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相对于铁路,公路具有机动灵活、适应性强、适于中短途运输的特点,修筑费用要少一些,修筑起来也要相对容易一点。有鉴于此,滇越铁路通车之后,云南各界虽然不遗余力地谋划、倡议自主修筑铁路,但也越来越认识到修筑公路的重要性。
1913年,在筹备修筑个碧石铁路之时,滇南绅商就曾倡议修筑公路,但由于资金筹措没有到位,筑路计划暂时搁浅。1921年,昆明至黄土坡公路筑成,1924年,该公路又从黄土坡延展到碧鸡关,总计16.4公里,这是云南最早修成的一段公路。时隔4年之后,修通昆明至安宁段公路,计34公里。从此之后,云南公路修筑的步伐逐渐加快。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夕,云南全省公路累计通车里程达4500多公里,官营、商营汽车数量为192辆。
公路的修筑与汽车运输的出现对于交通落后的云南来讲,无疑是开启云南现代化交通运输新篇章的大事,还由此带动了五金、汽车修理等行业的出现与发展。但是,此时的云南公路运输毕竟发展水平不高,存在汽车数量有限、路况不良、汽车难以正常行驶等问题,对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没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