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3]这就是说,生产力就是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力由三个要素构成: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力三要素构成完整的生产力,其中每一个要素在生产力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完整的生产力中不能缺少任何一个要素。研究生产力的结构,就是考察生产力各要素的构成、地位、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建立合理的生产力结构,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力就是指人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在生产力结构中首先不能没有劳动力。它是生产力结构中能动的要素,是人能动地认识、征服、改造自然,是人发明和运用科学,是人制造和改造工具。马克思说:“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不仅如此,它还会由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破坏作用而解体。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4]劳动力本身也有结构问题,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结构;劳动的质和量的结构;工人、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结构等。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劳动力构成中,对脑力劳动、复杂劳动的要求愈益增加,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是生产力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5]劳动资料本身的结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技术结构,主要是指生产的自动化(半自动化)、机械化(半机械化)、手工工具的构成。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技术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每一个国家怎样的技术构成才算合理,要根据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而定。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它是生产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没有劳动对象就不可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马克思说:“劳动者没有自然,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就不能创造什么。感性的外部世界是材料,他的劳动在材料上实现自己,在材料里面进行活动,从材料里面,并且利用材料进行生产。”[6]劳动对象由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原材料两部分构成。自然又由自然力(如风力、水力、电力、太阳能、地热等能源结构)和自然物(如矿藏、水中的鱼、森林中的树木等)两部分构成;原材料又是由原料(经过人类劳动初步加工的物质)和材料(经过人类劳动进一步加工的物质)两部分构成。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原材料在劳动对象结构中的比重将会逐步扩大。
生产力就是由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构成的,而且这三者必须按一定的比率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三个要素结合得好不好决定的。所谓生产力结构是否合理,实际上就是指三要素结合的比例是否确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第一个比率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它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可以看作是已定的。例如,要在一天之内生产一定量的产品,也就是说,推动一定量的生产资料,机器、原料等等,在生产中把它们消费掉,就必须有一定数目的工人所代表的一定量的劳动力。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必须有一定数目的工人与之相适应。”[7]
那么,在生产力结构中,我国三要素及其内部结合的现状怎样呢?我国生产力结构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人与物,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成比例。劳动力很多,但劳动力质量不高;资源丰富,但作为劳动对象的原材料、燃料相当缺乏;资金少、技术水平低,但作为劳动资料的一般机械却相对过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人口问题是我国生产力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解放以来,我国对人口出生率没有适当控制,致使人口增长过快。旧中国从1840年到1949年的109年中,全国只增加人口一亿三千万,而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净增人口四亿三千多万人。现在全国人口近十亿,其中约有五亿劳动力。从数量上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这样多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现状不成比例。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用以保证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就业。从质量上看,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但是科学文化技术水平较低。现在待业人员那么多,但有些企业添置了新的设备,却找不到合格的工人去操作。
第二,自然资源丰富,但是很多资源还没有探明和开采,还没有成为现实的劳动对象。原材料、燃料动力不足是生产力结构中又一个突出问题。许多企业因此而停工待料或开工不足。例如,我国煤、电、石油严重不足,每年缺煤上千万吨,缺石油几百万吨,缺电上千万千瓦,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建材工业比重过小,赶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水泥每年缺口五百万吨左右,木材缺口三四百万立方米,平板玻璃只能满足工矿建设和城市需要量的40%左右;纺织工业1979年有30%的原料要靠进口;糖的生产能力由于原料不足只能生产二百多万吨。(www.daowen.com)
第三,资金少,技术水平低,但作为劳动资料的一般机械却相对过剩。我国底子薄,资金积累有限,我国劳动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与工业发达国家比较是相当差的。农业生产的劳动资料大多数还是手工工具,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机械化水平也不高。但是,根据我国生产力现有水平,在生产力结构中,作为劳动资料的机械工业与作为劳动对象的原材料、燃料工业相比,相对说来却有过剩。由于原材料、燃料供应不足,我国约有半数机床闲置没用;由于机械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型号落后,质次价高,货不对路,全国机电产品库存已达六百亿元。
形成我国当前生产力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很复杂,但从理论上、指导思想上看,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片面宣传生产力只有两个要素,说生产力就是两项,即人和工具,不承认劳动对象也是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因此长期以来不注意自然资源的勘探和开采,不重视发展原材料工业,造成原材料、燃料供应不足;二是片面强调人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认为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等,因此对人口的增长不但不加控制,反而对主张控制人口的人横加批判,致使人口的增长与生产资料的增长不相适应。
那么,怎么来调整这种不合理的生产力结构呢?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首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求得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的平衡。我们必须记取以往片面认识人口问题的经验教训,采取严格的措施,切实控制人口的增长。同时,还要加强对劳动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多的优势,多发展劳动密集的行业,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在引进先进技术时,也要充分估计到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个特点,适当引进一些用人多、价格便宜的中间技术,控制那些用人少而价格昂贵的技术。
第二,加强原材料工业,实行能源的开发和节约并举,迅速改变劳动对象相对落后的状态。原材料、燃料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列宁说过:“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基础的大工业,只有在矿物燃料的基础上才能牢固地建立起来。”[8]因此,要改变我国不合理的生产力结构,必须加强原材料、燃料工业,扩大品种,提高质量,大力开展综合利用。
第三,调整劳动资料特别是机械工业的结构,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解决我国当前机械工业已经相对过剩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主动改变机械工业的服务方向,把一些自我服务的机械工业转为农业、轻工业生产劳动资料;要大力发展能源省、原材料消耗少的机电产品,加快对耗能高、原材料消耗大的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在技术结构实行自动化、机械化、手工工具并举的前提下,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某些确实必需的资金密集的高精尖的机械工业还是要适当发展一些。
第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建立合理的生产力配置结构。生产力还有个地区分布的问题,也就是地区经济结构。过去要求各个省、市都要建立完整的经济体系,在没有煤铁的地区硬要建立煤铁工业基地,在畜牧、经济作物区也要粮食自给,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结果受到了惩罚。现在,中央指出,扬长避短,尽可能发挥各地的优势,各个省市都要根据自己的自然、经济的具体条件,安排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然后,在全国范围内互通有无,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不仅各省市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而且整个国民经济也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