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探析

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探析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上可见,教条式地搬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均难以解决中国迅速变化着的现实问题,政治经济学面临着发展与创新。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可见,无论是对西方学者来说还是对中国学者来说,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因素纳入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是大势所趋。现在,我们讲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就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探析

现在有人认为,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们并不赞成这种观点。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革命的、发展的学科。

的确,我们生活的时代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时的时代背景已大不相同。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中叶这个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其时代的主旋律是革命与战争,其历史使命是指导无产阶级成功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尽管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了详细的、历史的分析,但是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公平的、低效率的,其自身矛盾运动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走向灭亡。尽管马克思对未来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设想,但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如何才能茁壮成长却论之甚少。问题是,我们时代的主题已不再是革命与战争,而是和平与发展。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如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新世界、如何诊治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疾病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健康持续地成长,马克思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可见,尽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精神仍可应用于今天,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下,如果仅停留在套用马克思原有的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那么我们的政治经济学就不可能具有现实的洞察力和说服力。正因为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缺少创新,使得它不能适应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失灵”,使得许多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转而求助于西方经济学。的确,一百多年来,西方经济学为诊治资本主义经济相继出现的各种病痛而多方努力,为建立健康而有序的市场经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如果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我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完全不同于市场机制,从而对以市场经济为分析核心的西方经济学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力,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市场化就使得西方经济学在中国有了生存的土壤。西方经济学可以用来弥补我们在市场经济理论与运作方面的知识不足。但是,中国是在特定的制度文化背景下搞市场经济,教条地套用西方经济理论同样不可能具有现实的洞察力和解释力。而且,西方经济学本身也处于混乱和危机之中,对医治西方各国面临的各种病痛已显得力不从心,更何况对制度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

由上可见,教条式地搬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均难以解决中国迅速变化着的现实问题,政治经济学面临着发展与创新。

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限于篇幅,我们不打算对各家观点进行述评。下面就如何发展政治经济学,谈谈我们的看法。

第一,政治经济学不能离开“政治”。从系统论角度讲,社会经济系统是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产力等子系统互相作用而构成的大系统。由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规范等组成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决定着一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而且,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子系统又是由一些更小的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可以有不同的特征,这样具有不同特征的元素组合在一起而构成的子系统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运行模式。由于每个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系统往往各具特色,由此而组成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也各不相同,其运行效率从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但是,由于认识的差异,并非所有经济理论派别都会对这些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粗略地说,在现代经济理论中有两种大的研究取向:一是把经济系统放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来研究,因为他们认为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非均衡系统,只有同时把政治、文化、制度等因素对经济系统运行的影响统统加以考虑,才能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运动作出科学的解释。如马克思所说的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二是假定制度、文化、政治等因素是外生的、给定的,仅仅分析在既定的制度文化背景下经济系统是如何运行的,分析稀缺资源是如何有效配置的等问题。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直坚持第一种研究取向,但在如何结合社会主义制度背景进行政治经济学创新方面做得并不理想。近一百年来的西方经济学则以第二种研究取向为主导,但六七十年代以来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失灵”,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因素怎样影响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便应运而崛起。同时,西方经济学界也出现了“新古典主义”复兴的热潮。复兴的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其研究领域拓展到对政治行为作经济分析。它试图拆除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壁垒,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融为一体,试图把传统经济学认为是外生的政治、文化、制度因素内部化,纳入经济学模型之内予以分析。描述政治、文化因素怎样以非经济、超经济的力量践踏“看不见的手”的机制,构成新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可见,无论是对西方学者来说还是对中国学者来说,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因素纳入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是大势所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揭示经济制度更迭和内部变革的规律。

第二,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制度的科学,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来展开,要有自己的特色。现在,我们讲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就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对特定经济制度中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规律的揭示,因此它总是与不同国家的特定制度中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脱离现实背景的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具有生命力。事实上,马克思《资本论》是对19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实践活动的概括;斯密《国富论》是对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社会经济实践活动的概括;萨缪尔森《经济学》是对美国现代资本主义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概括。相应地,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必须根植于当前中国现实经济背景之中。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市场经济取向的(这为我国政治经济学吸收西方经济理论提供了体制背景),但是我国经济活动背景毕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首先,我国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大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格局,必然使得企业和个人等微观经济组织的经济行为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微观组织的行为;共同富裕的理想也使得政府追求大多数公民的基本利益,而不同于资本主义政府仅是大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其次,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市场经济刚起步。即使在20世纪末我国顺利地实现了向市场经济过渡,我国也只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中早期阶段,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或三元经济结构相当明显,市场机制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作用程度以及作用方式也将不同。这与已经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的西方诸国存在很大差异。再次,我国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英美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主导的文化,文化规范着重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而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形成了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强调服从国家利益,强调节俭、勤劳。这两种文化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正因为我国有独特的制度文化背景,有独特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中国经济学必须解决许多现有经济理论从未遇到过的问题,从而需要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www.daowen.com)

第三,应明确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应根据时代特色和新的历史使命,进行理论创新,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我们认为,如果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整,势必把政治经济学弄得不伦不类。其实,生产关系以外的各种经济问题均可归入经济学的分析之中,这样政治经济学才有其学科特色。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的不同,与传统政治经济学相比,新的政治经济学尽管也以研究生产关系为主,但理论分析的切入点和视角将不同,理论分析的最终目的也将不同。比如,我们总的结论仍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将导致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更替,但在同一社会经济制度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如何引起经济制度的渐变或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的呢?经济体制演变的价值目标和效率目标是什么?如何理解近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内部的体制更迭及其演进趋势?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内部体制变革的规律及其趋势?由于在可预见的将来,社会经济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同一制度内的体制创新将持续不断地发生,因此政治经济学关注后一类问题的现实意义更加巨大。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主张应根据时代特色和新的历史使命,创立新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以取代传统的由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两大块构成的政治经济学旧体系。

新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应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经济制度的更迭和内部变革。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吸收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合理成分,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以经济利益为核心和出发点,以生产力发展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为中介目标,对历史上经济制度内部变迁的机制及经济制度更迭的机制进行描述。当某种制度的运行成本过高且阻滞了生产力发展时,该制度内部就可能发生体制创新;当体制创新均无法促进生产力发展、降低运行成本时,就会发生经济制度创新或更迭。然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每一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效率均将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状况,也将影响该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因此,要详细揭示经济制度更迭及内部变革的机制,必须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二部分,生产过程。这一部分将首先描述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生产要素的不同组织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生产组织并构成不同经济制度的基础。其次,以分工为起点,描述历史上分工和技术进步怎样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组织形式从氏族、家庭、手工作坊、机器大工业到现代企业制度的更迭,以及这一系列更迭过程怎样促进了经济制度运行费用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从而怎样促进了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进。再次,对生产过程本身进行描述,揭示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在不同制度背景下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特点、表现形式及其经济实质。最后,分析社会主义中国的生产过程。

第三部分,交换过程。首先,分析分工水平怎样决定交换和市场的规模,并进而决定经济形态和社会经济制度的;揭示市场体系是怎样随着分工和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以及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对经济制度的变迁的影响。其次,描述市场机制的运作机制,分析市场机制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形态及配置资源的效率、优缺点。再次,描述市场机制的制度环境以及政府干预市场运行的必要性和规则。

第四部分,分配过程。首先,分析生产力水平怎样决定历史上分配方式的更迭,并探讨各种分配方式存在的前提和制度背景。其次,探讨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分配方式是怎样影响公平和效率的。再次,探讨分配方式的公平程度和效率程度怎样影响生产力发展并引起经济制度更迭和变革的。

第五部分,消费过程。首先,分析生产力水平是怎样决定消费的性质、水平和结构的,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在消费性质、水平和结构上的差异。其次,分析消费水平和结构怎样引起需求、投资、生产等水平和结构的变化。再次,分析消费对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作用。

第六部分,政治经济学发展史。首先,介绍马克思以前的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其次,描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再次,综述“边际革命”以来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演变史。最后,叙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

(作者:洪远朋、金伯富,《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