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的贡献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市场经济手段论,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邓小平的对外全面开放的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的思想宝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实际上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基本立足点和基本依据。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51)生产力根本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贡献,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指出了“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40]而且,提出了生产力是检验一切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邓小平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52)经济建设中心论。邓小平一再指出:“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4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科学认识来之不易。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这是硬道理。迅速把经济搞上去,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53)公有制主体论。邓小平一再指出,公有制占主体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42]还说过:“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43]邓小平提出的这些论点既保证了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又体现了所有制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54)共同富裕论。邓小平非常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44]邓小平关于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55)市场经济手段论。长期以来,人们把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邓小平始终把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而不是作为社会基本制度的问题。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5]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市场经济手段论,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56)改革是必由之路论。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46]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希望在于改革,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我们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希望在于改革。改革才有出路,改革才有希望。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57)现代化建设三步论。为了迅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邓小平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多;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47]这不仅是步骤,它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

(58)速度与效益统一论。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认为速度与效益要统一起来,并且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讲速度。他说:“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48]这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59)对外全面开放论。邓小平在带领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外开放。邓小平不仅主张对外开放,而且主张全面对外开放。在空间上应该是全方位的。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除对外贸易外,还包括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知识与智力,以及在国内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一套整体布局。邓小平的对外全面开放的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的思想宝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60)物质和精神共抓论。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49]邓小平同志“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思想,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6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0]的命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命题。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特色。中国人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实际上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

(6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的。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标志。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51]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是第一次。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基本立足点和基本依据。

(6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突破,首先是突破了过去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路线,明确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64)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的历届代表大会大都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重大发展。十五大对经济理论的突破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理论上,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大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不再作为“补充”,而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所有制理论的一个重大变化。

(6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是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上突破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具体规划。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们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几个决定,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断深入和日益成熟,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66)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传统观念中,我们一直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在实践中长期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否认和排除其他分配方式的存在。十五大、十六大和2004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进一步明确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发展。

(67)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人类历史工业化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资本主义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也提出过,以农、轻、重为序的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们党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道路理论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68)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52]这就是我们党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强调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53]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的继承和重要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69)全面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三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中有五个坚持,其中第四个就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54]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55]党的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关于协调利益关系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利益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新的贡献。

(7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56]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际上也就是建设利益共享、共同富裕、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理论的贡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影响深远,同时必须认识到,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和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实现和谐的经济基础。

(作者:洪远朋,《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8期、第9期)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页。

[2]同上书,第5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5]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3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90页。

[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8页。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8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94—997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1—624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7—498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67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8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1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7—498页。(www.daowen.com)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1—832页。

[19]同上书,第649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2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52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集,第649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页。

[27]同上书,第304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43页。

[29]《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73页。

[30]同上书,第375页。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编:《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1998年编印。

[32]《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88页。

[33]同上书,第380页。

[34]同上书,第400页。

[35]同上书,第314页。

[36]《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37]《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2页。

[3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6页。

[39]《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85页。

[4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4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

[4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

[43]同上书,第110页。

[4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1、373页。

[45]同上书,第373页。

[46]同上书,第136、138页。

[47]《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4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3页。

[4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

[50]《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页。

[51]《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5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3页。

[53]《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07年6月25日。

[54]《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13页。

[5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5页。

[56]《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