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刻认识根本利益问题的重要性

深刻认识根本利益问题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利益主体、利益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可以推断,社会利益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客观分析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特点,据此把握利益系统中的根本利益和基本利益,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和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尽管如此,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讲,考虑到利益的结构性特征,还需要对根本利益进行再认识如下。

深刻认识根本利益问题的重要性

从利益主体、利益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可以推断,社会利益是一个系统性概念。现实中利益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历史阶段社会所能产生的利益产品是有限的,与社会群体对利益要求总是存在差距,同时,人们获取利益的能力有差别,这样就会形成利益差别、利益冲突和利益关系。客观分析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特点,据此把握利益系统中的根本利益和基本利益,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和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从根本利益的角度讲,尽管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各群体有不同的利益需求,且对各种利益需求的紧迫程度和组合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总体上看,人民的整体利益是一致的,即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实现这一目标,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各阶层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实现(张阳文,2003;杨利民,2007)。这种理解能够得到相关文献的支持,例如,李抒望(2003)认为:中国各种利益关系的归结点是要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利益的复合体,所有这些利益综合起来就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人们过上富裕、民主、文明的幸福生活。这是因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由特定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当前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尽管如此,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讲,考虑到利益的结构性特征,还需要对根本利益进行再认识如下。

(1)从利益性质的角度讲,相对于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经济利益往往被认为是根本利益(洪远朋,1999;王伟光,2001;李抒望,2003;洪远朋、卢志强、陈波,2006)。例如:洪远朋(1999)指出,在各种社会利益关系体系中,首要的、核心的就是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可以从经济利益关系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关系的研究。洪远朋(2000)更是明确提出:“一切经济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利益。在各种社会关系中,首要的就是利益关系,各种经济关系实质上都是经济利益关系。”而李抒望(2003)则指出:“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利益,构成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统一整体,在这三个有机整体中,经济利益是基础的,只有首先满足了物质生活这个基本的社会需求,人民群众才能更好的追求和享受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显然,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关系式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因为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政治文化因素无非是作为生产力概念的经济因素的某种映射,因此,只有在经济利益有效满足的基础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利益的实现必然会自动导致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实现,因为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实现除取决于经济因素以外,还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结构、文化资源、传统影响等多种因素。

(2)从利益主体的角度讲,相对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往往被认为是根本利益(阎学通,1996;沈红,1996;石光荣,1997;张玉堂,2001;袁正清,2001;王逸舟,2002;朱鸣雄,2006)。理论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冲突的。就前者而言,国家利益为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实现提供基本保障,而集体和个人利益的获得也有助于国家利益的积累,因此从宏观角度讲,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体利益是统一的。就后者而言,在某些特定背景下,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可能存在冲突,例如中国在“财政分权”改革背景下的中央-地方利益博弈。此时,在社会利益的优先序中,国家利益或整体利益往往被排在靠前位置,基本原因是“国家利益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各民族的利益,还同时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的性质,因此从理论上说,它便代表了所有国民的共同利益,它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最广泛的代表性。在逻辑上它就有压倒国内其他所有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的优先性”(朱鸣雄,2006)。为此,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审视和谋划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反对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反对以各种名目扩张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给全局和整体的利益造成损失。然而,国家利益实现也应强调“合法、有利、适度、恰时”原则,不能通过随意和过度牺牲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从而抑制地方政府和微观主体的积极性来实现整体利益。(www.daowen.com)

(3)从利益实现的角度讲,相对于眼前利益或短期利益,长远利益往往被认为是根本利益(王伟光,2001;张玉堂,2001)。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区分是在利益实现中引入时间变量,眼前利益就是利益主体当下的、现实的需要,是经过近期努力便可以实现的利益,而长远利益则是利益主体未来的、理想的需要,是经过长期的奋斗才能实现的利益。一般说来,由于长期是由若干短期构成的,因此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有一致性。但这并不否定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存在某种权衡关系,在很多情况下,短期利益的放弃可以看成是长期利益实现的一种“成本”,未来的需要满足往往对经济主体而言更有意义,也更为重要,由此,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排序中,长期利益往往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过分追求眼前利益而淡化长远利益,就会使人们失去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最终影响人们的长远利益;相反,为了追求长远利益而忽视眼前利益,就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必然会损害人们的长远利益。在现实中,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革命,它会引起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社会矛盾的出现,化解这些矛盾在根本上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让人民群众不断地得到实惠,在长期中享受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必须通过就业岗位拓展、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调整、财政支付转移等措施满足社会成员的短期利益,使其更有信心和稳定预期去追求长远利益。

综上,根本利益是一个相对概念,这包括两重含义。一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有相应的根本利益,经济利益作为根本利益是与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相比较而言的,国家利益作为根本利益是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对而言的,长远利益作为根本利益是与眼前利益、短期利益相对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不存在超越对应物的绝对意义上的根本利益,如果要说有绝对的根本利益,那么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满足就是绝对的根本利益。二是,根本利益并不意味着其他次要利益不重要的,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根本利益和次要利益的位置是可以转化的。例如,从利益性质角度来看,在特定背景下,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往往具有相对于经济利益的优先性,而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来看:“在社会利益的庞大系统中,经济利益是根本利益,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利益,维护和扩大经济利益是一个国家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准。但是,绝不能忽视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必须遵循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三兼顾的原则。”(洪远朋,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