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对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至关重要

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对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至关重要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扩大再生产还有第二个规律,即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必须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人们进行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为了适合于消费品生产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也可以由于本身扩大的需要而产生,而可以不完全依赖于消费品生产增长的需要。

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对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扩大再生产只有一个规律,即生产资料较快增长的规律。实际上扩大再生产还有第二个规律,即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必须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一章指出:“就象第Ⅰ部类必须用它的剩余产品为第Ⅱ部类提供追加的不变资本一样,第Ⅱ部类也要在这个意义上为第Ⅰ部类提供追加的可变资本。就可变资本来说,当第Ⅱ部类以必要消费资料的形式再生产它的总产品的大部分,特别是它的剩余产品的大部分时,它就既为第Ⅰ部类又为它自己进行积累了。”(第2卷第584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十八章更明确讲过:“不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间会发生不断的流通(甚至把加速的积累撇开不说也是这样)。这种流通就它从来不会加入个人的消费来说,首先不以个人消费为转移,但是它最终要受个人消费的限制,因为不变资本的生产,从来不是为了不变资本本身而进行的,而只是因为那些生产个人消费品的生产部门需要更多的不变资本。”(第3卷第341页)列宁在《市场理论问题述评》一文中也指出:“社会产品的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制造)能够而且应当比第二部类(消费品的制造)发展得快。但是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完全不依赖消费品的生产而发展,也不能说二者毫无联系。”[1]

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要依赖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这就是说,生产资料生产的较快增长不能离开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而孤立地进行。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必须受消费品生产增长的制约;同时,消费品生产不只是消极地被动地适应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而增长,而且消费品生产的增长又能够积极地主动地促进和推动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这是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而得出的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科学结论。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尽管社会生产有着不同的目的,例如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的生产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上的需要,但是,任何社会生产归根结底都是同消费联系着的。人们进行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为了适合于消费品生产的需要。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进程完全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在原始公社,人们从事弓箭、石锤、斧头等等生产工具的制造,是直接为了满足农业、狩猎、畜牧和建造房屋等等的需要,这是非常清楚的。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之所以要强迫一部分奴隶从事开发矿藏,进行金属工具制造等等生产资料的生产,也是为了直接满足奴隶主寄生性消费需要的消费品生产而进行的。

封建社会,生产力比奴隶制时代有了较大的提高,生产技术也得到了改进,铁犁及其他铁制农具开始被广泛应用,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有了显著的增加。但是仍然可以看出,这时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主要还是为生产消费品提供生产资料。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比过去又有了巨大的发展,商品生产达到最高阶段。社会分工日趋复杂,工业部门日益繁多,特别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的迅速扩大和发展,不仅有了生产消费品的生产资料部门,而且扩大了和发展了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部门。这就使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可以依赖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本身扩大的需要,而不一定完全依赖于消费品生产部门需要的扩大。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要依赖消费品生产的增长就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了。但是,归根到底,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总是以消费品生产的增长为转移的。

首先,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都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只是由于轻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对新的生产设备、机器、工具等等的需要,才促进了生产消费品的生产资料部门如纺织机器业等的发展,等到生产消费品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对煤、铁、工作母机等等又提出了新的更大要求时,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部门如采掘工业、冶金工业等部门才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从而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所以,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没有消费品的增长,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是不可能的。

其次,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逐利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必然会产生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日益缩小的对抗性矛盾,造成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品生产的严重脱节,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危机时期的生产过剩,是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全面过剩,但它首先是由群众购买力的相对萎缩所造成的消费品部门的生产过剩所引起的,生产资料部门的生产过剩,则是消费品部门的生产过剩的必然结果。同时,我们看到,在危机时期,受打击最严重的也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以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为例,美国在这一期间(以1932年与1929年比较),整个工业生产下降了46.2%,其中,生产资料生产就下降了72.4%,而消费品生产只下降了24.1%。所以,我们从经济危机的产生以及危机期间生产资料部门受打击最严重这种状况来考察,也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也是要依赖消费品生产的增长的。

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上的需要,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生产。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其目的都是为了直接或者间接的生产日益增多的生产资料来装备消费品生产的部门,从而使消费品的生产能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人民需要的增长,消费品生产的扩大,同时又进一步要求和促进生产资料生产的不断增长。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也可以由于本身扩大的需要而产生,而可以不完全依赖于消费品生产增长的需要。例如,重工业为本身提供各种设备、原料材料等,这些产品是间接地为消费品生产的需要服务的。这种情况就使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要依赖消费品生产的增长也不是那么“一目了然”。所以,这也就要求人们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充分地认识并正确地运用这一原理。合理地安排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使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消费品的部门相互适应、相互配合,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为什么最终必须依赖消费品生产的增长呢?有四个原因。

首先,生产资料生产最终是为消费资料生产服务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生产的某些产品,可以不直接加入个人消费,而在第Ⅰ部类内部进行交换。例如,煤矿生产的煤炭可以与机器厂生产的机器相互进行交换。所以,生产生产资料的某些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依赖第Ⅰ部类生产的扩大为自己的产品找到出路,使生产得到发展。但是,绝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完全不依赖消费资料的生产而发展,也不能说二者毫无联系。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较快增长,但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必须依赖消费资料生产和个人消费的增长。(www.daowen.com)

其次,生产资料的生产归根到底不是为了满足本身发展的需要,而是为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例如,用钢铁可以直接制造纺织机械,但生产出来的纺织机械是用来生产消费资料棉纱棉布的。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较快增长。但是,如果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过快,超过了消费资料生产的需要,那么就会有部分生产资料卖不出去,这样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就不能继续进行扩大再生产。列宁说:“……归根到底生产资料的制造必然是和消费品的制造联系着的,因为生产资料的制造不是为了生产资料本身,而是由于制造消费品的工业部门对生产资料的需要日益增加。”[2]

再次,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除了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追加的消费品和劳动力。追加的生产资料可以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本身来提供。但是,追加的消费品和劳动力,则主要是由农业和轻工业即消费资料生产的部门来提供的。如果没有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没有消费资料生产部门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提供日益增多的粮食、原料、劳动力等等,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也是不可能的。列宁在批判认为第一部类的扩大再生产可以不依赖消费资料生产时指出:“当然,说积累‘不依赖’消费品的生产是不行的,因为要扩大生产就需要新的可变资本,因而也就需要消费品。”[3]

最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必须较快增长和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要依赖消费品生产的增长,实质上这是生产和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关系问题。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4]这在一切社会都是这样,不过不同社会有其不同的表现而已。在一切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再生产规律都是自发地发生作用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人们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觉地有计划地运用它们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作者:洪远朋,《〈资本论〉难题探索》,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注释】

[1]《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4页。

[2]《列宁全集》第4卷,第143页。

[3]《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6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