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意义

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意义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分析,通过分析这些经济因素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承认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并已经产生社会主义经济因素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已使社会主义的地域范围大大缩小,似乎资本主义就一统天下了。传统观点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2]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4页。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分析,通过分析这些经济因素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承认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并已经产生社会主义经济因素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可以使我们树立社会主义信心。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已使社会主义的地域范围大大缩小,似乎资本主义就一统天下了。有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了疑问,但这并不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并非是一条没有波浪的直线,暂时、局部偏离上升的总趋势,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也不足为奇,“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辩证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21]。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虽然从地域上看,“纯粹”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减少,但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增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且,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也在产生和增长,资本主义社会正在为向新社会的过渡准备好一切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前途光明,悲观的论调,无所作为的观点是不必要的。

(2)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仍然具有一定生命力,生产仍然在发展,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我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其内在源泉,另一方面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不断变革。“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抗,要求承认它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必要性,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来看待。”[22]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在不断增加,虽然它仍然没有突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框框,但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生产和管理的社会化,已初步克服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计划调节和国家干预已使资本主义生产从“无政府状态”向“有政府状态”或经济计划化转变;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既为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所要求的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化提供了条件,也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现成的借鉴模式。所有这些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仍在发展的制度性原因。

(3)可以使我们全面理解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这种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诚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23]显然,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观点来源于对欧洲大陆革命经验的总结,问题是不要把本来是特殊性的东西当作一般性来看待。马克思后来通过对英国经济史和英国经济状况的研究得出另一结论:“至少在欧洲,英国是唯一可以完全通过和平的和合法的手段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24]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暴力革命并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和平过渡并不是不可能的。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看,一方面资本主义母体内的社会主义因素在不断积累,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暴力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并不具备。我们认为,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基本成熟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因素已很多),当代资本主义以何种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取决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社会主义事业正在向前发展,但是必须通过各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本国特点的道路逐步探索取得胜利。

(作者:洪远朋、申海波、庆宏献,原载《世界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

【注释】

[1]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4年版,人民出版社1955年译本,第342页。

[2]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35页。

[4]同上书,第498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8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2页。

[8]《列宁选集》第3卷,第349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8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8页。(www.daowen.com)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8页。

[12]《列宁选集》第3卷,第164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6页。

[14]同上。

[15]同上书,第494页。

[16]同上书,第498页。

[17]同上书,第494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8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39页。

[2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7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58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4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