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产力的三种力量:劳动力、知识和自然力的整合

生产力的三种力量:劳动力、知识和自然力的整合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劳动力、科学力和自然力,如果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它们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所以,生产力必须是劳动力、科学力和自然力能动的统一。要高速度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全面地、辩证地充分利用和发挥劳动力、科学力和自然力的作用。

生产力的三种力量:劳动力、知识和自然力的整合

劳动力、科学力和自然力是生产力的内在源泉。但是,劳动力、科学力和自然力,如果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它们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劳动力不与科学力、自然力相结合,便不能生产任何使用价值,不能创造任何物质财富,因而就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拉萨尔派提出的“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谬论时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又说:“‘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句话只是在它包含着劳动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资料这层意思的时候才是正确的。”[23]同样,科学力和自然力如果不与劳动力相结合,也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它们必须以劳动力为主导并与劳动力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生产力。所以,生产力必须是劳动力、科学力和自然力能动的统一。

劳动力、科学力和自然力是生产力内在的源泉,并不是生产力的现实要素。它们必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并且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为物质的生产力。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就是劳动者;科学力可以通过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但科学力的主要物质体现者是劳动工具;自然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要素的一个统一体,尽管各个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但是缺少统一体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就没有生产过程,也就无所谓现实的生产力。马克思说过:“不论生产采取任何社会形态,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总是它的因素。但它们在彼此分离的状态中,就只在可能性上是它的因素。为了要有所生产,它们必须互相结合。”[24]

总之,生产力的三个内在源泉,即劳动力、科学力、自然力,以及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前者是生产力潜在的能源,后者是生产力的现实生产要素。探讨生产力的内在源泉比只分析生产力的现实要素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例如,考虑发展生产力中怎样更好地发挥人的作用时,不仅从现实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的角度,而且从生产力的内在源泉劳动力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就不会只在劳动者的数量上兜圈子,而会从劳动者质的方面、从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生产经验的积累去考虑,及早地注意劳动者的培养、教育和训练,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又如,考虑发展生产力中怎样更好地发挥物的作用时,不仅从现实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而且从生产力的内在源泉科学力和自然力的角度去考虑,就可以使我们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有意识地使科学技术、教育和资源的勘探走在生产的前面。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的发展能够近期见效,而且能够保证社会生产力持续的高速度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上,劳动力始终是能动的因素,是最基本的生产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重要。马克思说:“随着大工业底继续发展,创造现实财富的力量已经不复是劳动时间和应用的劳动数量了,而是在劳动时间以内所运用的动原的力量。而这种动原自身及其动力效果,又跟它自身的生产与所消耗的直接劳动时间根本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决定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或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25]所以,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自然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对生产力的发展显示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作用相形失色,但是,自然力仍然是生产力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要高速度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全面地、辩证地充分利用和发挥劳动力、科学力和自然力的作用。

(作者:洪远朋,原载《思想战线》1978年第5期)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页。

[3]同上书,第40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420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64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385页。

[7]《资本论》第一卷,第190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97页。

[9]《列宁全集》第29卷,第327页。

[10]毛主席:《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0页。(www.daowen.com)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0—202页。

[12]同上书,第208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42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400页。

[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3分册,第358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64页。

[17]《列宁全集》第40卷,第419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9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24页。

[20]同上书,第922页。

[21]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3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3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4卷,第44页。

[2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3分册,第35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