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的新事物,似乎在历史中都出现过,
只是外衣不同罢了。
——逸马“万利连锁”
时代的发展,环境的改变,思维的转换,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止的更迭。阿里开了盒马鲜生,永辉推出了超级物种,三只松鼠以品牌为核心在线下开了投食店,公园盒子布局无人健身仓……这些零售业态各有各的亮点,且都做得风生水起。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新业态、新模式,很多连锁企业的经营者不禁开始发慌,他们在心里涌起一个又一个问号。
● 什么是新零售?为什么它会这么火?
● 新零售里是否有一些是基于新产品的细分和推进?
● 是不是通过数字化工具来改善零售的效率可以提升用户体验?
●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愈发碎片化,是否要主流去满足碎片化的生活需要?
……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新模式,的确让人忍不住冒出一连串的疑问,迫切地想要找到答案。毕竟,对企业而言,认清趋势、顺应变化是很重要的事。但除了这两者以外,我们还需要重视一件事,那就是“摸清规律”。这一点是重中之重。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有些事物看起来神秘莫测,实则只是形式上的变幻,若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便能更好地知晓,该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两个字——买卖。(www.daowen.com)
连接是商业的前提,互联网所改变的就是连接的方式,让信息变得对称,改变了商业模式和效率,实现生产的工业化、体验的个人化。然而,商业思维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它依然要最大限度地扩大销售、降低成本、创造价值、提升效率。
古代的生产、销售环节,效率十分低下,那时候的商业思维,大致上就是把握供求关系,低买高卖。谁的消息更灵通,敢冒险,能吃苦,谁就能赚到钱。
到了工业社会,工业化生产发挥了规模效应,航海技术日益发达,加速了商品的流通,教育的普及也促进了信息的加速流动。资本家通过提升生产和物流的效率来赚取利润。这个时期的商业思维,更侧重于关心规模和成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的运输业发展迅猛,大型企业都开始进行全球化采购、生产和销售。此时的商业思维是全球化、媒体、营销,究其本质还是规模效应,目的是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
紧接着,互联网的崛起使信息流通的速度变得更快,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新一轮的成本降低潮来袭。后来,就出现了“互联网思维”。虽然提法一直在变,但本质依然是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规模。
前面我们谈及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也就是“互联网+”,现在我们跳出这个字眼去看,实际上它还是一种如何做生意的商业思维。商业的本质是买卖,而买卖的核心又是什么呢?话题又回到了前一节的内容,你的营销做得再好,宣传做得再多,文案写得再打动人心,如果产品本身不够好,等风吹过,不但不能借风起势,反倒容易落得满身灰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陈春花教授在解释“生意的核心是什么”的问题时,说过这样一番话:
“大量产生和大量消费不是最重要的商业逻辑,最重要的商业逻辑应该回归到可持续性。如果从生意的核心去理解,就会看到:我们今天看技术,不是看技术本身;技术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人类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空间。如果把技术和人类的生活空间做一个组合,我们可以理解技术的目的——释放人的生活,释放人本身,释放人回归到人类自己的命运和追求当中来……如果整个商业逻辑不沿着人本身的价值去追求,那么这个商业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我们可以更简单地理解这番话:概念性的东西总是有生命周期的,来得快,去得也快。在千万变化的商业世界里,唯一不变的是质量、价值和诚信。
大家想想也会知道:一个东西好不好,口碑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想获得可持续发展,无论营销的方式怎么变化,产品的质量是不可动摇的根基,唯有每一个细节都超越用户的期望,创造出让用户走心的服务,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脱颖而出。
在“互联网+”时代,连锁企业要跟随形势适当变动,但也要秉承商业的本质。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商业回归人性,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不再是单纯的功能上的连接,消费者开始关注附着在产品功能之上的口碑、文化、格调、魅力、人格等东西。
这也促使着连锁企业未来要朝着“一切出于人,一切为了人”的方向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超出预期的增值服务,从而实现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