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造IP:产品成功的关键

打造IP:产品成功的关键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IP一定是具有生命力和跨媒介商业化能力的东西。反观一些新创的企业,它们也注重产品,但却换了一种方式,悄然地把切入口置身在打造IP上面,围绕着客户的需求和喜好来打造产品,最终实现了杠杆效应。在阐述“连锁与IP”的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解释一下:IP究竟是什么?这种“独享权利”才是我们常说的“知识产权”,翻译成英文就是“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简称“IPR”。“江小白”是一个IP,代表一款产品,更代表千千万万年轻人的缩影。

打造IP:产品成功的关键

IP一定是具有生命力和跨媒介商业化能力的东西。

——逸马“万利连锁”

大家能够看到,“万利连锁”模型的最底端、最初级的阶段是单店。这并不难理解,我们的连锁零售是实体行业,肯定离不开产品与服务。然而,在这个同质化严重的时代,怎样让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快速被客户识别与接受,从而打造出成功的单店呢?

我们有不少的传统企业,一直秉持产品思维,兢兢业业在产品方面下功夫。做事的态度固然令人敬畏,但效果却不甚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产品思维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反观一些新创的企业,它们也注重产品,但却换了一种方式,悄然地把切入口置身在打造IP上面,围绕着客户的需求和喜好来打造产品,最终实现了杠杆效应。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朋友心生疑问:什么是IP呢?它和产品是什么关系?经常听到娱乐界的人谈论IP孵化,我们是做连锁的,跟IP也有瓜葛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阐述“连锁与IP”的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解释一下:IP究竟是什么?

IP是产生自泛娱乐的词汇,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直译为“知识产权”,可以融合在音乐、喜剧、电影、电视动漫等诸多文化产品中。但随着内容社交电商和内容新零售的兴起,IP不再只是泛娱乐的专有词汇,也成为新商业中经常提及的概念。在这里,仅仅用“知识产权”来说明IP,似乎不够直观,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事实也证明,很多奢谈IP的人根本不知道,IP实际所指的不只是“知识产权”的字面意思。

早前,看过周铁东先生的一篇文章,我认为他的解释非常清晰。(www.daowen.com)

周铁东先生说,IP更像是一种“心智创造”的法律术语。文学、音乐和其他艺术作品的问世,几乎都倾注了作者的心智,他们所创造出来的词语、符号、概念、设计,都是被法律赋予了独享权利的“知识财产”。这种“独享权利”才是我们常说的“知识产权”,翻译成英文就是“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简称“IPR”。至于IP,就是诸多“IPR”中可以开发成具备商业价值的“潜在财产”。

如果说上述的一连串解释,依然让你觉得很绕口、不够通俗,那我们不妨再用更简单、更直白、无噱头的字眼来说明——无形的、有商业开发潜质的“文化资产”。

IP折射的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哲学层面的涵义,最终是要与人产生文化和情感上的共鸣。IP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角色、一首歌、一句话、一个概念以及任何大量用户喜欢的事物。

然而,无论IP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它的本质都是连接,它的核心都是顾客。唯有引人关注、与人共情,让消费者产生亲切感、亲密感和认同感,才能形成互动、交流,并建立消费者的忠诚度,达成口碑价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多数年轻人本身并不太喜欢喝白酒,但他们却是青春小酒“江小白”的主要消费群体。试问:“江小白”的成功,真的是靠白酒这一产品获胜的吗?显然不是。因为,年轻人买得不是这款“酒”本身,而是“江小白”这个IP背后承载的“青春故事”与“特有情怀”。“江小白”是一个IP,代表一款产品,更代表千千万万年轻人的缩影。

所以,我们的传统企业经营者一定要认识到,精心雕琢产品与服务没有错,这是做企业的根基,但我们需要扭转思维方式。毕竟,产品本身是不具有传播能力的,特别是在泛娱乐时代,信息过剩导致消费者注意力稀缺,客户关注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功能和品质,还有产品背后承载的情感内容,也就是IP。IP可以一次次地被消费者加工生成内容,形成具有再传播能力的产品,它能更快、更准、更好地贴近客户。

这样的结果,不恰恰是我们的初衷与目标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