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image)或“媒介形象”(media image)“主要用来评估针对群体媒介政策的改变,推断媒介对群体改善形象这一要求的反应,或记录社会趋势”(Wimmer&Dominick,2003)。“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选择取舍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在现实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1]媒介的“再构成”对社会群体形象再现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影响到各群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判断。
根据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的研究,1949年中国所建立的是一个总体性社会,即一种结构分化程度很低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国家对经济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实行全面垄断,国家政权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而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巨大的结构性变化,昔日的极权主义的“总体性社会”转变为后极权主义的、“总体性资本的精英集团”与“弱势群体”趋于两极化的“断裂社会”[2]。断裂社会在现实意义上首先指明显的两极分化——富裕与贫穷、城市与乡村、上层与下层,社会沿着这条主要断裂带展开,几乎分裂为两个不同的世界[3]。在“断裂”的两级社会结构体系中,形成了一个精英与大众的社会断裂层。这种断裂转化为社会心理层面的极大落差,形成了两类群体处于不同社会级别上的疏离感,拉大了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各个断裂层之间充满了忌恨和隔膜,缺乏最基本的公共信任,从而潜伏着冲突的危机[4]。由于新闻生产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组织化的行为,故研究媒介形象亦有宏观意义,借此可透视一个社会的新闻生产机制,并可预测传播的社会影响。(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