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话语,不仅强调其自身科学性,更强调其政治性,不仅要拥有“科学正确”的光环,更要占据“政治正确”的立场。一种说法是将基尼系数的高企解释为“正面现象”,它与正确的发展道路有关,是阶段性目标的一部分,因此也是“改革”的最终目标的必经之路。
在我看来,基尼系数高企起码说明改革之初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得到了真正的贯彻落实。尽管离“共同富裕”的目标尚远,但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毕竟实现了[22]。而虚设对手并将其置于“政治不正确”的位置,是在众多文本中多次出现的手法。基尼系数进入媒体和公众的视野并获得一定的关注度,其数据被引述、被解释、被用作证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贫富差距问题引人瞩目。但是,这种关注被某些质疑性的文本界定性为一种“炒作”。而“炒作”的后果,则并不意外地被认定为对“稳定”构成威胁。如果热炒基尼系数,将使目前相对稳定的低收入阶层心态发生变化,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对社会的稳定和风气产生消极影响。过分炒作基尼系数势必引申到反对富裕本身,出现“枪打出头鸟”之类的劫富济贫问题[23]。(www.daowen.com)
有些话语则上升到更高的政治层次,将炒作基尼系数视为反对改革路线的,反对邓小平理论的巨大政治错误:刘吉的结论是,被人为炒作的基尼系数,成了某些一直以来反对改革的人做文章的幌子,他说自己忧心忡忡。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提及的贫富差距问题,刘吉认为,“炒作”这个话题违背了现实,更违背了邓小平理论[24]。然而,“谁在炒作”以及“如何炒作”,却是这些文本无法详细交代的一个问题。有些干脆省略主体,有些文本也是语焉不详地指认了炒作主体——“中国很多的经济学家和媒体”:不少国外经济学家大都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基尼系数是多少,但在中国很多经济学家和媒体却大炒基尼系数,从而导致民众对不平等的抱怨和仇富心理的强化。社会必须反思如何引导舆论,过度炒作收入差距于国家、于社会没有任何益处。所以,目前我们需要淡化收入差距问题,不是说此问题不重要,关键是要减少争论,避免负面误导[25]。或者抽象地指出,“会对改革进程产生负面影响”:没有考虑地区价格差异,仅从“名义收入”简单地计算出基尼系数,既不能正确反映我国真实的收入差距,而且会对改革的进程产生负面影响[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