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本章并非量化研究,但为了更接近于某种“历史的真实”,笔者试图从尽可能广泛的文本范围出发来看待这一话语斗争。因此本章使用了新闻数据库作为辅助。作为考察对象的文本主要(但不全是)来源于慧科(WiseNews)中文新闻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大陆、香港、澳门等地1 500多家中文报刊、杂志、网站媒体的内容,以大陆媒体为主。具体的文本获得方式是:首先,以“标题”中含“基尼系数”为检索项检索,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2009年12月,共获得文本164篇。以“标题”或“全文”中含基尼系数为检索项,检索时间同样为2000年1月—2009年12月,共获得文本4 819篇[5]。上述文本库尤其是标题中含“基尼系数”的文本提供了一个阅读范围,也包含了绝大部分解读对象文本。同时,基于对这些文本的阅读、梳理与理解,笔者得以找到没有被慧科新闻数据库收录的一些重要而值得注意的文本。
笔者试图通过话语分析来揭示知识的合法性如何被消解和重构,以及文化霸权如何在话语的运作中得以显现其力量。但需要说明的是,本章并没有严格遵循微观的话语分析的一般形式框架,如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提出的文本分析中的“词汇”、“语法”、“连贯性”、“文本结构”等。事实上,笔者更倾向于费尔克拉夫所提出的另一个观点:人们与其假定话语分析的实践者需要具有某种详尽的语言学背景,不如假定他们具有详尽的社会学、心理学或政治学背景[6]。换言之,笔者对话语的分析主要是解释性的而非描述性的,这种解释试图将文本与产生它的社会语境和历史语境联系起来。汤普森(Johnb Thompson)提出的“深度解释学”为本章提供了方法论思想,尽管其也并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形式框架。按汤普森的看法,对象征形式的研究“与历史地特殊的和社会地结构的背景和过程有关,在这些背景与过程中并依靠它们,这些象征形式被生产、传输与接收。……意识形态分析也关注关联到社会—历史背景的象征形式;因此意识形态分析可以在方法论上被视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深度解释学。但是,通过集中注意意义与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象征形式可以用于建立和支撑统治关系的方式,意识形态分析就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批判性质”[7]。在下面的讨论中,笔者将首先对相关的文本做出大致的整体描述,并“重构”这一话语事件的来龙去脉,然后对某些争议性文本所采用的典型话语技术做出分析,最后将涉及对文化霸权的分析。为了方便叙述,本章将对基尼系数的“常规解释”提出置疑或者修正,或者以其他方式来重新描述和解释这一问题的文本统称为“争议性文本”。它可能是某个独立的文本,但也可能是以一段话的方式存在其他文本中,比如在新闻报道中被引述的“讲话”或“表态”。(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