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媒报道中的仇富逻辑探析

传媒报道中的仇富逻辑探析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案因其凶残而被不少媒体报道。显然,“仇富”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语、一种新的社会评论框架,用“仇富”能够吸引更广泛的关注。抢劫犯罪率的高低,就等同于社会仇富情绪指标的高低。另一个值得指出的事实是,根据传媒事后的调查报道,刘恩谦是凶杀的误杀,且与仇富毫无关系。

传媒报道中的仇富逻辑探析

2003年7月,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39岁的居民章兴法被其同村居民章明华杀害,其妻子和儿子也同时遇害。此案因其凶残而被不少媒体报道(很多媒体都采用了诸如“仇富酿就灭门惨案,一家三口被砍50余刀”这样的标题)。据传媒报道,事件的背景是邻里之间的“红眼病”:“章明华家本来和章兴法家关系不错,但随着章兴法从事家庭作坊生产,慢慢富裕起来,而且还雇了几十个工人,而章明华不但家里破破烂烂,还经常向人借钱,妻子为了养家外出打工,章明华却无所事事,两家关系起了变化。此外,由于他向章兴法借钱久借不还,后来再借钱时,章兴法的妻子王玲萍有所微辞,以上的林林总总导致章明华的心理越来越不平衡。据章明华交代,前阶段他与章兴法发生矛盾后,便怀恨在心。20多天前,章明华与妻子吵架,妻子便回了娘家。于是章明华迁怒章兴法一家,杀人的动机就此产生。”[8]

尽管,“红眼病”与“仇富”有某些有联系或者类似的成分,但并不难分辨“红眼病”与“仇富”之间的差异:(1)“仇富”是具有集体性的社会情绪,而“红眼病”则是个人化的;(2)仇富情绪所指向的对象是整个“富人”群体,而“红眼病”则以个人为对象,而这个对象常常是身边人或者熟悉的人;(3)“红眼病”所嫉恨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财富,也可以是其他人们想要获得的有价值的东西。传媒将一起因为“红眼病”导致的凶杀案上升为“仇富”,究竟是对语词理解的不准确,还是刻意使然?显然,“仇富”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语、一种新的社会评论框架,用“仇富”能够吸引更广泛的关注。

2003年8月21日,《香港经济日报》用“仇富升温连杀富豪,港商勿张扬”的标题整合了2003年年初李海仓凶案发生以来中国内地发生的五起事件,试图为内地的“仇富”情绪定性。这五起事件分别是:“(1)拥有逾2亿元人民币公司资产的甘肃民营企业家刘恩谦,8月17日于家中遭人暗杀;(2)4月,北京市通州区杨闸西马庄园小区内,有24部红旗、宝来帕萨特等豪华汽车被刺破轮胎;八宝山永乐小区有20部帕萨特、宝来、捷达奥拓等汽车一夜被砸坏;(3)6月24日,上海台商宋钰一家3口,遭江苏籍歹徒黄利刚和程亮灭门,劫得吉普车、现金等财物;(4)7月初,在广东省东莞市塘兴镇台商吴宪昌,被5名外省歹徒谋害,劫走40万元人民币现款;(5)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39岁的富豪章兴法和他妻子及9岁的儿子,今年7月12日凌晨被砍死在卧室里,行凶者是曾经获章兴法资助过的邻居章明华。”(www.daowen.com)

将上述案件罗列在一起,给予“仇富”的标题——且不说在一年之中,被散乱堆砌的这几则犯罪事件缺乏必然的联系,更重要的在于,为了抢劫钱财而进行犯罪是否应该被归结为“仇富”情绪使然?如果这种模式可以被称为仇富的话,那么这个世界自古以来就是有“仇富”情绪存在的。抢劫犯罪率的高低,就等同于社会仇富情绪指标的高低。这种解释显然是难以自圆其说的。特别耐人寻味的是,章兴发在这篇报道中被称为“富豪”,似乎是为了印证标题给出的观点,然而,在大部分有关章兴发遭凶杀事件的完整报道中,章兴发的身份是一个生产卫浴装修配件的小厂的厂长,这与通常理解的富豪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另一个值得指出的事实是,根据传媒事后的调查报道,刘恩谦是凶杀的误杀,且与仇富毫无关系。那么,我们从上述分析中也许能洞察到传媒称为“仇富”的逻辑——事实上,简单到只要是“富人遇害”,那么就一定是“仇富”心态使然。如果遇害的富人越具有名望、越富有,那么“仇富”的指证就越确凿。这篇文章还援引了两位人士的话来支持其观点:“有内地社会学家认为,富豪遭凶杀事件接连发生,可能与近年内地部分民众的‘仇富’心态升温有关”;“港商温先生出口欧盟皮具生意额,每年多达几千万港币,但他到深圳巡厂,衣着非常朴素。‘低调’是他经常强调的,温先生讲:‘内地有人见到有钱人就眼红,杀人放火都有份!所以港商进去内地,千万不要张扬!’”

在缺乏确切的犯罪率统计和更加详细的案件背景资料的前提下,我们无法断然地做出“仇富”导致犯罪的推理,当然相反的推理也缺乏绝对的证据。但问题的关键、也是令人饶有兴味的地方在于:为何传媒热衷于选择“仇富”作为框架来报道此类新闻事件?为何刻意地强调和放大“仇富”这个语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