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11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意外上调:案例分析

2011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意外上调:案例分析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调整个税起征点的呼吁,近年来一直没终止过。2011年3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会议认为要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级次级距。与此同时,微博客上,个人收入所得税也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下午6点30分,新浪微博上已有617 174条微博在讨论“个税起征点”。这次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顺应民意的上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范本。

2011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意外上调:案例分析

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调整是我国社会收入分配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个人收入进行征税,可以起到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早在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便确定了个人所得税制将以“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作为改革方向,并先后被写入“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但是这一改革进展缓慢。有关调整个税起征点的呼吁,近年来一直没终止过。我国自1981年开征个税后,其起征点曾经长期定在800元,直到2005年和2007年才分两次调高到1 600元和2 000元。2011年以前,不断上涨的物价水平已使2 000元的月收入在中国很多地区成为仅够维持温饱的低收入,这使当时的个税成了一种向民众普遍征收的税种。

自1993年将“个人收入调节税”名称改为个人所得税后,国家征收这一税种的目的渐渐发生了变化,利用这一税种广开财源成为首要目标,在这个目标指引之下,储蓄利息曾经一度要求缴税,而职工提前退休所领取的一次性补贴也已被纳入征税体系。这使个税收入的增长出现了惊人的发展,2010年我国个税实现收入4 837.17亿元,同比增长22.5%,比上年增速加快16.4个百分点。但是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109元,同比增长仅为11.3%。显然,个税收入的增长与居民收入的增长很不匹配,当大量中低收入者成为个税缴纳的主力的时候,个税只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工具,已经无法正常行使其调节贫富差距的职能。

2011年2月2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同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表示,我们将提高个人所得税薪酬的起征点,这是我们今年给老百姓办的第一件实事。2011年3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会议认为要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级次级距。在2011年4月底至5月底,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启动了征集意见流程,为期1个多月,意见数超过23万条,创下人大单项立法之最。

人大网站在6月15日公布了公众意见汇总,其中对于将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即个税起征点调到3 000元这条,共有82 536人发表意见,15%赞成;要求修改的占48%;35%反对;其他意见占2%。倾向性的意见是希望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与此同时,微博客上,个人收入所得税也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下午6点30分,新浪微博上已有617 174条微博在讨论“个税起征点”。

人大常委会于6月27日至30日举行的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根据征求意见进行了审议。尽管在全国人大征集对个税修法的意见时,48%的民众要求修改个税法修法草案中提出的3 000元起征点,35%的民众反对这个起征点。但在6月27日二审开始时,全国人大仅仅是将最低税率从5%下调到了3%,对于起征点却未作任何改动。6月27日,提交常委会审议的草案上依然写着3 000元,3天后,最终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这一数字改写成3 500元。个税起征点提高至3 500元——134票赞成,6票反对,11票弃权。之前,草案讨论中提到超额累进税率中第一级由5%降低到3%,已被视为是对超过23万条民意的回应,而最终将起征点提高到3 500元,显然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据媒体对相关人士的采访报道,最后修改的结果要“归功于网民的呼吁和草案征求意见中‘83%的反对数’”。

这次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顺应民意的上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范本。自媒体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其所表达的民意无疑更真实、更原生态,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舆论阵地。这次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调整,利益最相关的是中等收入阶层,这部分人恰恰又是网络上最活跃的阶层。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利益站出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在一个利益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这是处理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里一个社会代价最小的方式,就是让大家尽可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通过立法机关主持下的立法程序,综合考虑各方面诉求以后寻求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这种方式,使单方面的社会问题不致集聚与扭结成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局部性的社会冲突或动荡、骚乱不会酝酿与演变成全局性的社会危机。

附录:微博关于“调节个税起征点”这一话题的语录

@愉悦心情财富积累到金字塔顶了,消费水平被塔顶的人拉高了,这就是现状。青岛的人的幸福指数、个性指数正在慢慢地被降低。

@乔丝蒂小姐Kyosdie:收入不高消费还不低,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了……但又能怎样呢?谁叫咱出生在这儿呢……

@户部会计:中国最心酸的是贫富悬殊,最失望的是国进民退,最难懂的是政策多变,最担忧的是房价物价,最头疼的人民币升值,最沮丧的是媒体报喜不报忧,最难受的是民企艰难,最无奈的是国企垄断,最挑战的是能源匮乏,最紧张的是中美关系,最诡异的是中日友谊,最蹊跷的是经济腾飞股市低迷,但最可怕的是教育拜金。

@晓枫残月:中国人收入低物价高,税负还惊人。据去年年底发布的福布斯全球税务负担指数显示,中国消费者的税务负担排在了全球第二的位置。一个普通的中国工薪族,如果购房、买车的话,一生要承担的各种税额将超过15万元,加上“隐形税”,远远不止15万。沉重压力下,居民无钱消费导致神经紧张,1/13有神经问题。

@郑渊洁:我建议降低个税起征点,同时大幅降低税率。这样做的好处是低收入者有了连续纳税记录今后在子女异地高考等事项上能够出具连续纳税证明,使得孩子享有公平教育。我的体会是交了税就会特别关注税款去向。

@华盛居士:个税调整的呼声一直很高,这次是顺应了广大低收入人群的期望。3 000元起征点虽然还低了点,但终归调整了。本人期望能像银行利息调整一样加快适时调整的间隔,个税起征点调整到4 000—5 000元还是合适的。

@六边雪:今天看到个税起征点或提高到3 000元的新闻。其实俺觉得起征点提不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把缴税的比例降下来,让老百姓真正地享受一下减税的快乐。

@木易羽艹:个税调整线应在5 000元,3 000元档还显过低。目前的中国85%民众生活在3K元低收入水平以下,这很不正常。所谓的白领也基本都是月光族,中产的力量太薄弱了。

@李稻葵:“个税起征点上调500元有进步意义,下一阶段改革应该先试点先行开路”最后一分钟上调500元,象征性意义重大,毕竟反映了部分民意。下一阶段应该突破立法搞改革的思路。先试点,再总结,后推广,这是中国改革的宝贵经验。费改税增值税转型等都搞过试点,为什么个税、劳动合同法不行?要反思。

【注释】

[1]许燕:《“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2]吴家庆、陈媛媛:《近年来我国学界利益表达研究述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

[3]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页。

[4]吴群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利益表达失衡及其治理》,《中州学刊》2008年第1期。

[5]〔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202页。(www.daowen.com)

[6]同上书,第205页。

[7]王立新:《试论我国社会分层中人民利益表达制度的建构》,《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8]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2011年3月5日。

[9]肖锋:《做一个怎样的既得利益者》,《新周刊》2010年12月。

[10]李良荣:《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现代传播》2003年第4期。

[11]吴麟:《“信息疲劳”与传播控制》,《新闻大学》2006年第3期。

[12]孙立平:《总体性资本与转型期精英形成》,《浙江学刊》2002年第3期。

[13]Dixon T.L.&Linz D.,“Over Representation and Under-repr-sentation of African Americans and Latinos as Law Breakers on Televi-sion New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0,50(2).

[14]Chen,Huailin and Lee,Chin-Chun,“Press Finance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In J.Cheng Ed.,De-usesternizing Media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p.23.

[15]陈志武:《媒体、法律与市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16]陈志武:《媒体、法律与市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17]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3页。

[18]林晰:《当时在人民日报版面上“商品经济”这词不能随便用》,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7481/94156/136884/139513/8503976.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2年12月10日。

[19]高传勇:《中国公共决策的内输入模式及其困境分析》,《四川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0]李良荣:《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现代传播》2003年第4期。

[21]杨帆:《利益集团》,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22]杨帆、卢周来:《中国的“特殊利益集团”如何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管理世界》2010第8期。

[23]梅育新:《房地产利益集团的组成和能量》,《南风窗》2010年第5期。

[24]李翔:《潘石屹:微博影响远超博客》,新浪网,http://tech.sina.com.cn/i/2010-03-27/02053992439.s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2年9月10日。

[25]李亚彪、杨三军、郭奔胜、季明:《官员开微博成网络意见领袖 开辟了解民意新渠道》,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110510/001262.htm,最后浏览日期:2011年5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